2025-11-14 17:45:56
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是人类文明多元发展的重要成果。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记者获悉,“域见珠饰——文化遗产数字化全球巡展”首展日前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办。展览由中方域见艺术博物馆与丹方3Dactions公司联合主办。展览以珠饰为媒介,共分为“珠饰历史”和“数字羽翼”两大版块,通过梳理“微小却璀璨”的珠饰,串联起人类文明从石器时代至现代社会的交流的轨迹。
据介绍,展览共展示了近700件历代珠饰类文物真品、1472件规则形状珠子实物标准样、30余幅纳米级超高清扫描挂图、微米级X光3D扫描仪、全画幅堆叠摄影设备、高精度彩色3D打印设备等器材,旨在通过前沿数字化技术与国际合作模式,展示域见艺术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科技”产业出海领域的创新成果。

“域见珠饰——文化遗产数字化全球巡展”展出的古珠饰展品。(资料图片)
展览以“珠饰:穿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为主题,选取古珠饰作为贯穿人类历史的重要文化遗产。据介绍,珠饰历史版块通过实物结合图文资料概览式展示了来自世界218个文明的、从史前至近代的各类珠饰实物样品,通过石器时代的概览展现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品类,以印度河谷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阿克瑟斯文明的珠饰展现青铜时代的跨区域文化传播,通过蜻蜓眼式玻璃珠、各类彩色半宝石珠、蚀花珠展现共建“一带一路”沿线的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精彩互动。
古代珠饰研究者韩牧哲表示,本次展览一大亮点在于系统性强,珠饰虽小,但可以让大家从微观的材料、工艺、痕迹特征出发,认知特定区域在某个时代的审美、科技与文化,进而以这些微观的视角为基石搭建出一个宏观的文明史脉络。从古代琢璞为玉的尝试,到如今人工智能(AI)建模、激光雕刻的个性化无人工厂,珠饰史完全可以为我们管窥科技史发展提供连贯视角。
开幕式上,全球巡展策展人宋博然在致辞中提出,“珠饰是穿越时空的文明密码,数字化则让这密码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整场展览以珠饰的历史演变映射出不同时期的工具、材料与工艺的突破,成为科技史的微观缩影,展现了从传统工艺到现代产业化科技赋能下的文化遗产延续与创新。
“文化遗产数字化不是简单的技术应用,而是构建全球文化生命共同体的重要途径。”欧盟能源监管机构董事会成员Britta Thomsen在展览上强调。
本次展览由中方主导技术输出与内容策划,丹方提供场地与市场资源,开创了“数字技术+文化IP+国际贸易”的合作新模式。丹麦3Dactions联合创始人Anders Tilsted表示,中国在数字化全产业链的优势令人震撼,目前,双方已达成长期合作意向,计划将域见博物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丹麦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和文创开发,并共同开发面向欧洲市场的产业“孵化平台”。(经济日报记者 周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