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4 06:44:36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要用好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制定民营企业年度服务目标,全面准确落实普惠信贷尽职免责和不良容忍制度,完善内部实施细则,满足民营企业合理信贷需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金融服务民营经济的质效持续提升,民营、小微企业的融资获得感稳步增强。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6.1万亿元,同比增长12.2%;民营经济贷款余额71.1万亿元,同比增长5.4%。
但也要看到,金融服务民营企业仍存在堵点、难点,其中,金融机构基层员工面临着较为突出的责权不对等、收益风险不均衡问题,这些细节问题如果解决不好,政策的落地效果很可能会受影响、打折扣。由于部分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偏弱,相应地,其信用风险水平也就偏高,对于金融机构的基层员工来说,这笔贷款放下去,如果不出风险,员工通常不会获得额外奖励,但如果出了风险,员工往往要被追责、罚款。这个问题捆住了不少基层员工的手脚,导致他们“不敢贷”“不愿贷”,最终造成银企双输。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一要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作为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比最大的间接融资的典型代表,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制定民营企业年度服务目标,坚持“不唯所有制、不唯大小、不唯行业、只唯优劣”原则,准确、客观分析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市场前景、发展潜力以及可能暂时出现的经营困难,高效、精准地满足民营企业合理信贷需求,在市场化、法治化的前提下尽力为企业纾困解难。具体来看,围绕信贷业务,可进一步加大资源倾斜力度,从贷款规模、优惠利率等方面发力;与此同时,完善信贷与非信贷业务的统筹联动,优化综合金融服务供给。
二要全面、准确落实普惠信贷尽职免责和不良容忍制度,完善内部实施细则,免除基层员工的后顾之忧,激发一线活力与动力。目前,多家商业银行已在总行层面制定了普惠金融业务的尽职免责规定,但具体到各个基层单位,当员工遇到规定中尚未涉及的细节问题时,该如何厘清责权?这是一道难题,更是一道必答题。金融机构要合理安排各层级的决策权限,完善内部实施细则,稳定基层员工预期,让他们安心做业务、放心做业务,与民营企业形成长期伙伴式的合作关系。
三要同题共答、协同发力,“几家抬”做好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其中,要用好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2024年10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核心是加强央地联动、搭建银企精准对接桥梁,在区县层面建立工作专班,一手牵企业,一手牵银行,从供需两端发力,组织开展走访、需求摸排、融资推荐。接下来,对于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金融机构要进一步优化流程,加快办理速度,并通过节约信息收集成本、压减中间环节等方式,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切实提升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获得感。(作者:郭子源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