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3 19:14:42
初冬时节,大别山北麓的河南省商城县,千亩杭白菊与漫山野菊花竞相绽放。汪桥镇语桐菊花种植基地内,洁白花瓣映衬金黄花蕊,清香袭人;长竹园乡的野菊花随风摇曳,芬芳弥漫山间……
作为河南省野菊花种植面积最大县,商城县以花为媒,将这朵“小菊花”培育成覆盖19个乡镇、惠及上万农户的“大产业”,年产值突破亿元,成为大别山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为菊花产业扎根提供了沃土。商城县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昼夜温差大、雨水充沛、土壤肥沃,素有大别山“天然药库”、“豫南药乡”之称。
依托这一生态优势,商城县按照“一米两茶一菜一花一草丝瓜络”特色产业布局,将野菊花与杭白菊作为重点发展方向,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推广订单农业和保底收购机制,不仅让企业获得稳定优质的原料来源,也使村民特别是脱贫户在参与育苗、管护、采收等环节中实现务工增收,村集体也可通过代收服务拓展收入渠道,产业链各主体均能受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
“上午11点露水干了就开始采,手快的一天能摘六七十斤,一年下来能增收两千多块钱,顾家、挣钱两不误!”在语桐基地,农户吴孔慧一边麻利地采摘,一边分享着在家门口就业的喜悦。像她这样有近百人在这里实现了稳定务工。采摘后的鲜花被迅速运往标准化加工厂,经过90–100摄氏度的蒸汽杀青和精准温湿度控制,既保留了菊花的原香与形态,又便于储存防蛀。“我们每天最大加工量能达到4万斤,产品供不应求。”合作社负责人黄太林介绍。
汪桥镇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张善祖介绍,今年该镇特色产业种植面积已突破5000亩,其中野菊花1200余亩、杭白菊600余亩,预计总产值超千万元。按照规划,到2026年,两类菊花的种植面积将分别扩大到2000亩和1000亩,产业规模持续提升。
而距离汪桥镇60余公里外的长竹园乡,则走出了一条“生态+订单”的特色之路。“我们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16个村种植野菊花6000余亩,每亩收益3000余元。”该乡乡长董长城介绍,灌河源中药材发展有限公司延伸产业链条,与三九药业、仲景药业、扬子江药业等大型药企建立长期合作,村民们通过育苗、除草等劳作获得务工收入,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代收获利,实现多方共赢。
科技支撑让商城菊花产业发展更具后劲。河南晨辰公司与商城县中药材协会联合研发的野菊花智能加工、杀青、烘干系列设备,填补了全国同行业空白;大别山商城野菊花育苗车间加速建设,吴河高畈等基地成为河南农业大学、信阳农林学院的学生实习体验基地,产学研融合为产业提质增效提供有力支撑。
如今,商城县野菊花种植面积已达4.5万亩,建成标准化基地25个,带动上万户农户参与,年产量超2000吨。“商城野菊花”凭借“高含量、高品质、高产量”的优势,在大别山区域享有盛誉。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扩大种植规模,延长产业链条,推动野菊花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商城县特色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刘怀峰表示,该县将持续通过壮大合作社、盘活企业、打响品牌等,让野菊花产业真正实现“发展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群众”,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村民在汪桥镇语桐菊花种植基地采摘杭白菊。洪兰 摄
工作人员在加工有机菊花。洪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