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关切让重点人群好就业

缪鲁加 2025-11-13 16:39:36

就业是民生之本。《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我国始终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不断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推动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近年来,城镇新增就业连续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为改善民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是就业支持的重点群体。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处于高位,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交织并存;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事关近3亿名劳动者的福祉;退役军人知识体系、职业素养与市场就业环境存在“匹配错位”。促进这些重点群体稳定就业,要持续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着力构建以精准政策为牵引、技能培训为驱动、全程服务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就业促进新格局,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坚实保障。

强化政策牵引,兜牢就业底线。应通过分层、分类的精准政策供给,为不同群体筑牢坚实的就业保障网。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重点是扩大岗位供给和有效匹配,例如浙江省出台13条就业创业利好政策,为小微企业吸纳就业创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等政策,鼓励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在促进农民工就业层面,要着力解决“抗风险能力弱”的难题,如湖北省把重点放在发展脱贫县特色产业上,出台《湖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做好“土特产”文章,鼓励发展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产业,保障农民工获得持续稳定的就业机会。在促进退役军人就业方面,重在帮助其顺利完成职场角色和能力转换,可通过实施技能认证、专项招录、税收优惠和创业补贴等政策,帮助退役军人顺利进入职场,重塑身份认同。

强化培训赋能,提升就业技能。要实现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从“通用性、基础性”向“专业性、前瞻性”的复合型人才转变。推动高校优化学科专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强化校企合作与订单培养,重点弥补其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的结构性短板。对于农民工而言,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本地急需工种,大规模开展建筑、物流、家政等领域的技能提升培训,助其掌握一技之长,实现从体力型劳动者向技能型劳动者的转变。建立军事技能认证与转化机制,并开发应急管理、项目协调、企业党建等特训课程,将退役军人在部队积累的领导力、纪律性和团队执行力转化为市场认可的核心竞争力。

强化服务助力,促进就业支持。构建覆盖职业生命全周期、线上线下融合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合理调整薪资和发展预期,促使其积极、理性地进入就业市场。重点解决农民工“权益保障不到位”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工伤保险与失业保险应保尽保,完善工资支付保障长效机制,切实筑牢其在城镇稳定生活的保障基础。设立退役军人专属服务通道,提供适应性培训、心理疏导和职业规划指导,重点向高度认同其素质优势的行业进行精准推荐,完成向“市场人才”转变的关键衔接。

(作者系浙江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