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乐:小秸秆撬动绿色大产业

夏先清 2025-11-12 22:26:49

“以前秸秆要么烧掉要么翻埋,又麻烦还滋生虫害,现在政府帮着收储还给补贴,省时又省心!”近日,河南省南乐县城关镇郭庄村村民郭志坤的感慨,道出了当地秸秆综合利用带来的民生改变。

作为农业大县和畜禽养殖大县,南乐县以“收储运用”全链条体系建设为抓手,通过“三化”筑基、“四端”协同、“五用”增值的创新实践,让昔日农业废弃物变身绿色资源,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赢的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新路。

“三化”筑基筑牢收储源头防线

秸秆综合利用,收储是第一道关口。南乐县创新建立“运营模式化、体系网格化、资源整合化”的“三化”机制,破解秸秆“收不上、储不好”的难题。在运营模式上,由县内企业联合成立平台公司,联动专业合作社和收储大户构建“收储运销”一体化格局,形成龙头引领、多元参与的收储体系。政策层面,争取600万元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资金,对打捆离田、机械购置、加工销售等环节给予精准补贴,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

网格化布局让收储服务触手可及。南乐县综合考量秸秆产量、收集难度和运输距离,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3个标准化万吨级收储中心,实现全域10公里收储覆盖。按照“乡镇统筹、村级实施、主体作业”原则划分作业区域,成立专项工作专班,根据作物收获进度动态调配430余辆搂草机、打捆机等设备,对集中地块用大型高效机械、零散地块用小型灵活设备,确保应收尽收。麦收、秋收关键节点累计完成28万亩秸秆收储,帮助群众节本增收1400余万元。

“四端”协同畅通流转运输通道

“我们构建‘前端提质、中端严管、末端畅销、云端赋能’的四端协同体系,让秸秆从田间到工厂的流转全程高效顺畅。”南乐县副县长张钤介绍。

前端聚焦技术提质。组织乡镇干部和技术骨干赴外地考察学习,打造3个秸秆打捆离田示范片区,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农机能手开展20余场技术培训,推广低茬收割、精准粉碎等技术,从源头减少秸秆带土量、降低运输成本。

中端强化闭环管理。南乐县农业农村局抽调120名干部组成60个核实小组,与乡村干部联合开展现场验收,实行“完成一块、验收一块、运输一块”的作业模式,确保不影响秋作物播种。

末端拓宽销售渠道。收储秸秆既稳定供应本地7家大型食用菌园区,年消耗1.6万吨,又成功对接外地企业,签订跨区域销售合同,实现“储得好更销得畅”。

云端宣传凝聚共识。线上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发布政策解读和收益分析200余条,覆盖群众超10万人次;线下开展专题宣讲20余场,发放宣传手册1.2万份,让秸秆利用政策深入人心。

“五用”增值延伸绿色产业链条

秉持“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理念,南乐县探索形成秸秆“原料化、基料化、燃料化、肥料化、饲料化”的“五用”转化模式,推动秸秆资源高值利用。原料化利用领域,培育20家生物基材料企业,形成聚乳酸为主、木糖和糠醛为辅的3条闭环产业链,年产能达80万吨,产品远销欧美3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成全国首个该类产业闭环集群。

基料化与饲料化利用立足本地产业优势,秸秆既作为食用菌栽培基质保障园区生产,又经青贮、黄贮等加工制成优质饲料,供应本地及内蒙等地养殖场,助力养殖产业提质增效。

燃料化利用成效显著,秸秆转化为生物基燃料颗粒应用于发电和生物质锅炉项目,年减少企业燃料支出180余万元,两大秸秆高值转化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肥料化利用独具特色,企业将秸秆燃烧产生的生物炭与化肥、有机肥混合制成复合炭基肥,其中果茶专用有机肥生产线年产达15万吨,实现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的有效转化。

“秸秆收储变废为宝,不仅为农户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改善了乡村环境,更带来了显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南乐县委书记邵平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秸秆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的现代化生态农业,让这项事业真正惠及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