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2 06:44:32
河北省衡水市地处华北平原腹地,是重要的小麦主产区,小麦种植面积500余万亩。这里曾是地下水超采严重的“漏斗区”,粮食生产与水资源矛盾长期突出。近年来,该市以科技为先导,以良种良法为核心,优化种植结构,推广节水品种,发展旱作农业,探索节水增效、稳粮增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今年衡水遭遇较严重旱情,但我种的‘衡麦28’品种具有良好的抗旱性,春天只浇了两水,高产地块依然能达到每亩1300多斤。”衡水深州市前营村农民曹秋民说。
曹秋民口中的“衡麦28”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衡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旱作所”)培育的节水高产小麦品种。“极端条件下都能存活的麦苗,在大田环境中必然有更好的表现。”旱作所小麦专家、副所长,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衡水站站长乔文臣介绍,育种主要是创造不同的逆境:实施水胁迫、旱胁迫、热胁迫,在多环境、强压力的条件下进行选择,激发优异基因表达,结合分子标记鉴选促进优异基因聚合,实现多种抗逆与高产性状的协调统一。
多年来,旱作所的衡麦选育科研团队不断给麦种上压力,丰富鉴选关键指标,创新选育技术,研发了30多项专利技术,构建了“衡麦选育技术体系”。衡水市瑞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秋良说,公司在衡水市冀州区流转了土地,有沙土地、红土地还有盐碱地,需要根据土地类型选择合适的种子。今年试种了1000亩“衡麦28”,夏收的亩产从不足1000斤提升到1300斤,今年秋后推广种植规模达到2万亩。
资源材料是品种创新的重要物质基础。“多年来,团队积累了3000多份国内外优异资源材料。我们利用多项创新的选育技术,注重区域互补,配置杂交组合,在育种过程中强化优异材料创制,不断激发内生动力。”乔文臣介绍。育种是持久战,团队以节水抗旱、耐热抗逆、高产广适为目标,累计育成品种30个,特别是2020年以来育成以“衡麦28”“衡麦29”“衡麦30”为代表的9个“衡麦”新品种,在生产上经受住了干旱缺水、高温热害、低温冻害等严峻考验。目前团队已获品种保护权50多项。
“衡麦”系列不仅仅在衡水市得到推广,在黄淮麦区及北部冬麦区也得到广泛应用,累计应用面积2亿亩以上,年均推广面积1000万亩以上。河北省年均应用600多万亩,占河北省小麦种植面积20%以上。
有良种,还得有良技。衡水市坚持培育节水品种与推广种植技术同步推进,包括“五适”播种、播后及春后镇压、适期适量节水灌溉、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等技术与良种配套集成;引导科研院所与企业进行育、繁、推联合,助力“品种+技术”推广应用;相关院所参与制定“华北平原冬小麦微喷带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土壤田间持水量的测定围框淹灌仪器法”等行业标准;制定河北省地方标准22项,包括作物抗旱性、节水性、耐盐性鉴定技术,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农业防灾减灾,天敌和授粉昆虫标准化生产等。
今年,衡水市景县志清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3000多亩麦田喜获丰收,千粒重47克,比普通品种高5克至6克。“这得益于合作社从播种到管理全程接受专家技术指导,实现了节水增产双赢。”合作社负责人高磊介绍,合作社采用了伸缩式喷灌、指针式移动喷灌、深埋滴灌等多种节水灌溉设施。滴灌管埋在地下,水直接流到麦苗根部,从浇地变成浇作物,每亩地节水30立方米左右。合作社与科研院所签订科技托管合同,“田保姆”提供节水品种、节水技术、绿色化肥、机械化收储等一条龙服务,种植户真正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向“科技种田”转变。
下一步,衡水市将继续加强抗旱节水小麦品种和栽培种植技术开发,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生物育种专项、国家与河北省产业技术体系(小麦、旱碱麦创新团队)等科研项目支持下推进科技创新;坚持“稳粮食、调结构、减用水、促增收”多目标统筹,实现粮食丰收与清水长流双赢。(经济日报记者 王胜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