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1 17:08:26
日前,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举行了“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球能源转型”分论坛。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新型储能在中国发展迅猛,截至2025年9月底,装机规模突破1亿千瓦,成为促进新能源消纳、保障电力可靠供应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中国储能产业技术路线多元并进,锂离子电池仍占主导,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新技术加速示范应用,产业技术格局由单一走向多元。
技术创新离不开体制机制的保障。清华大学教授夏清在分论坛上分析指出,中国通过构建“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的双轮驱动机制,成功推动了新型储能产业的高速发展。中国储能政策从早期的“新能源配储”向容量补偿、现货交易等市场化激励演进,为储能确立了独立市场主体地位并拓宽其价值实现渠道。在清晰的机制引导下,市场侧响应积极,实现了装机规模的跨越式增长和系统成本的大幅降低,2022年以来下降超50%。
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储能技术的进展。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前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表示,中国在大型风力涡轮机、电池储能和核反应堆建设成本控制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近年来,中国储能企业抢抓市场机遇,依托先进技术和供应链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分论坛与会人士交流表示,未来中国将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支持高质量“引进来”,鼓励外企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共享发展机遇;同时支持高水平“走出去”,引导本国企业与东道国共生共赢。此外,中国还将深入推进新型储能的国际标准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国内外标准协调对接,在国际产业生态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更强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经济日报记者 韩培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