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1 14:16:13
近日,一则“淘宝跳转广告被立案调查”的消息在网络上传开。尽管消息真实性尚待核实,却迅速登上热搜。近年来,跳转广告早已成网民集体吐槽的“流量梗”。不过,把跳转广告的板子全部打在淘宝身上,未免欠妥。
事实上,涉及跳转广告问题的远不止淘宝。如今打开各类App,不是跳向抖音、京东、拼多多等软件,就是被弹窗广告“围追堵截”,用户体验深受影响。甚至有导航途中因广告跳转而中断,已直接威胁用户安全。
要厘清责任,首先要搞清楚广告投放的机制。跳转广告通常涉及两个主体:一是淘宝这样的广告主,即“甲方”,负责花钱买广告;二是承接广告并具体展示的各类App,也就是“乙方”,它们才是用户直接使用的载体。一般来说,淘宝等甲方购买的是广告曝光服务,而广告如何展示,往往由乙方App或其代理公司自行决定。
有业内人士指出,在“双11”等大促期间,淘宝等广告主会加大广告投放力度。但用户从外部App“摇一摇”跳转至淘宝的行为,多源于第三方媒体受平台或商家委托所投放的开屏广告。这些广告的技术参数完全由媒体侧独立设置。
各类App坚持对跳转广告“不离不弃”,说到底还是为了钱。据市场监管总局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头部企事业单位互联网广告发布收入高达7128.8亿元,同比增长22.5%,占广告总收入八成以上。当用户的每一次“误触”都能带来真金白银,平台便很难管住自己的手。此前,工信部与市场监管总局都曾出手整治“摇一摇”广告,可“摇一摇”没有刹住,“滑一滑”“跳一跳”“碰一碰”们涌现,不断试探用户底线。
跳出“谁该打板子”的争论,想解决跳转广告,还得从根源找办法。监管部门得持续施压、细化规范、强化执法;淘宝等广告主也得主动负起责任。淘宝们在投广告时,可以事先约定避免惹人烦的方式,从源头上减少对用户的干扰。
一则引发反感的广告,非但达不到转化效果,反而会伤害品牌形象——这笔账,其实并不难算。相比短期的点击数据,用户的好感与品牌的声誉,才是更宝贵的长期资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