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1 11:11:47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从产业角度看,这意味着产业布局的优化、重点领域的绿色低碳革新;从生活方式看,《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绿色生产与生活方式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绿色生产是源头,通过产业结构优化、技术升级和循环利用,从供给端减少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绿色生活是归宿,通过消费模式转变和全民参与,从需求端牵引生产端变革,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基石。
“十四五”以来,在绿色生产领域,我国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历史性突破新高,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稳居世界第一位。在绿色生活方面,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资源化利用率均显著提升。同时,一系列顶层设计通过设定能耗“双控”、非化石能源占比等约束性指标,以及财政补贴、绿色金融等工具,有效降低了企业绿色转型成本,激发了市场活力。
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仍面临诸多短板与挑战。在生产端,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钢铁、水泥、化工等高耗能产业占比依然较高,全面绿色技术改造面临巨大的资金和技术压力,部分企业存在“不敢转、不会转、不能转”的困境。在消费端,公众对绿色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有待提高,绿色产品溢价较高、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抑制了消费意愿。此外,尽管垃圾分类政策广泛推行,但在部分地区,参与度仍不理想。东西部地区在资源禀赋、经济水平和转型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如何避免“一刀切”,实现因地制宜、协同共进,是亟待破解的难题。
让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蔚然成风,核心在于推动绿色转型系统化、产业化、智能化。强化系统布局,将绿色发展深度融入产业规划。以零碳产业园为标杆,加速推广绿色供能模式,新建工业园区同步规划可再生能源设施和循环经济链条,让绿色成为产业准入的重要“门槛”。壮大绿色产业集群,培育新增长点。聚焦新能源汽车、储能、氢能、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国家级产业引导,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加快建设全国工业碳效管理平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智能诊断和优化调控,实现精准降碳。
要压实主体责任,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健全约束与激励并重的政策工具,全面推行产品服务的绿色制度,引导市场选择;加大对中小企业绿色技改的财政贴息和税收减免力度,降低转型门槛。构建绿色供应链体系。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通过制定绿色采购标准、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减排,形成链式转型效应。
还应培育绿色消费文化,增进公众认知。完善正向激励机制。大力推广“碳普惠”制度,将居民节粮、节水、节电、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低碳行为量化为“碳积分”,让绿色行为“看得见、摸得着、有回报”。加强宣传教育与习惯养成,开展“绿色生活进万家”“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公益广告、社区讲座、新媒体互动等形式,让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