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老河口:耕地量质齐提升

本报记者 董庆森 2025-11-11 06:44:40

“预计今年亩产1300斤,比去年又有提高。”不久前,在湖北襄阳老河口市仙人渡镇的万亩高标准农田里,种粮大户陈秀清抓起一把籽粒饱满的稻谷说,“田好了,收成自然有保障。”

今年,老河口市夏粮总产量达17.56万吨,保持稳定增长;秋粮预计总产量达18.98万吨,全年粮食总产量有望再创新高。尤为难得的是,在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全市耕地面积实现增长,目前已达87.53万亩。

坚守耕地红线是老河口市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前提。面对发展需求与资源保护的平衡难题,老河口市始终坚持“无论经济发展多快,耕地红线不能碰,粮田面积不能减”的原则。在李楼镇,一处废弃砖瓦厂通过生态修复焕发新生机,新增耕地近10亩并当年见效。5年来,全市通过生态修复、废弃地复垦等项目累计新增耕地近2万亩。

“守住耕地数量是基础,提升耕地质量才是关键。”老河口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负责人陈志学介绍,全市建立了覆盖全域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设立了38个监测点,每年对耕地质量进行“体检”,并据此指导科学施肥。竹林桥镇农户王建军手持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告诉记者:“专家根据我家地块的‘体检报告’建议氮肥减量10%,增施有机肥。照方施肥,化肥用量少了,地力反而更足。”这种精准施策模式正在全市推广,有效促进了土壤改良和农业节本增效。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升粮食产能的重要抓手。在张集镇项目建设现场,推土机、挖掘机紧张作业,灌渠和田间道路脉络初显。老河口市农业农村局高标准农田建设办公室主任柳林表示,经过高标准整治的土地,亩均粮食产能预计提升10%以上。近5年来,该市累计投入资金3.8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20.78万亩,目前高标准农田总面积已达67.2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6.83%。

建设是基础,管护是关键。柳林表示,项目竣工验收后及时办理资产移交,明确管护主体和责任,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这种建管并重的理念,使得高标准农田真正成为旱涝保收的坚实保障。

科技赋能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机。在张集镇农垦农作物良种展示示范区,埋设于田间的传感器实时采集土壤墒情、肥力数据,信息同步传输到管理平台和农户手机端。种植大户李建国一边操作手机一边说:“现在浇地、施肥,看看手机就知道该不该做、做多少,动动手指就能远程控制灌溉系统。”他承包的500亩地改造为高标准智慧农田后,节水30%,节省人工成本20%,产量提高15%。

有力的政策支持为粮食生产注入持续动力。老河口市全面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每年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资金超过8000万元。目前,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03%。“去年购置新收割机获得了2.9万元补贴。政策支持力度大,我们投入农业的底气就更足。”农机大户赵建宏道出了众多经营主体的心声。

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当地金融机构创新推出“农担贷”“丰收贷”等专属产品,今年以来累计投放相关贷款5255万元。农业保险的全面覆盖,则为粮食生产撑起了抵御风险的保护伞。在一系列政策激励下,全市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总数超2000家,已成为应用新技术、管理高标准农田的主力军。

通过坚守耕地红线、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科技与基础设施深度融合、强化政策支持保障,老河口市筑牢了粮食安全的基础防线。(经济日报记者 董庆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