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学明:海南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

2025-11-11 08:34:26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海南自贸港以制度集成创新为重要引擎,集聚要素、扩大规模、提升能级,不断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截至今年9月底,已培育形成21批173项制度集成创新案例,其中82项得到国家层面认可,37项向全国推广,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作出示范。

增强贸易投资综合竞争力。通过发布全国首张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创新设立国际投资“单一窗口”等,以系统集成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在当前外部需求收缩、国内市场潜力逐步释放的形势下,积极探索内外贸一体化、贸易与投资一体化的制度集成创新。例如,形成“免保衔接”模式,将综合保税区免税品监管仓库的智能卡口与海关监管系统等相关联,使免税物流、保税物流、跨境物流三种供应链功能系统整合,支持贸易企业开展一般贸易、跨境电商业务等,促进企业内外贸便利互转。今年上半年,海口综合保税区通过“免保衔接”模式共完成1648份报关单,同比增长141.7%,成交货值约16.4亿元,同比增长68.5%。同时,将加工增值内销免关税政策推广到海南全省,享惠品类扩展到肉类、海产品、新材料等,以贸易制度创新带动农产品等加工制造企业增资扩产。

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构建产业全链条治理机制,打通产业链主要环节卡点堵点,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例如,形成游艇产业综合管理服务新模式,针对游艇旅游多头监管问题,率先出台系列管理办法,厘清部门职责;围绕用海安全隐患问题,三亚市制定海域使用详细规划,合理配置海域资源;制定勘验、评估、交易鉴证服务标准,解决二手游艇交易制度空白问题。截至2024年底,三亚市登记游艇总量1415艘,2024年游艇出海12.8万艘次,接待游客90.1万人次,位居全国前列。以系统化的“法规+名录+标准+可追溯平台+替代品产业”制度体系,推动绿色产业发展。2024年全省生物降解材料产业总产销2.6万吨、产值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9.8%、68.3%。在热带农业发展方面,探索数据要素创新,驱动智慧农业转型。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农业数据资源体系,整合气象、土壤、种质资源等生态环境数据,以及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全链条信息,建立全省统一的“热带农业大数据中心”,为数字农业发展和产业绿色转型提供精准数字底座。

打造资源要素集聚高地。针对人才、资金、土地等资源要素实施综合改革,加快集聚各类创新资源,推动资源要素便利流动。例如,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聚焦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推动中外互鉴、学科互融、文理互通、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管理共商的人才培养相关领域改革。目前,该试验区入驻高校学子共获得国际奖项12项、国家级奖项82项、省部级奖项241项,人才培养能力大幅增强。针对资金流向民企的信用堵点,开展“综合评价+金融”创新,在企业信用评价的基础上,将企业家信誉也作为评价内容,并打造信贷产品“综评贷”,受到民企广泛好评。为护航重大项目出台多项政策,构建“增量保障+存量保障+专项保障+反向保障”四位一体的全领域资源保障体系,经营主体用地用海审批时间平均节省1个月以上,显著提升资源要素配置的精准性和利用效率。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破部门壁垒、整合政务服务资源,将分散的服务事项纳入“一窗受理”“一网通办”的闭环体系,营商环境竞争力持续增强。例如,搭建“海易兑”一站式服务系统,归集、共享涉及工商、信用、税务等35个部门的涉企信息,推动惠企政策兑现公开化、便捷化、规范化、高效化。截至今年8月初,“海易兑”系统用户注册量已超150万,注册企业超8万家,办件数量超26万件。建立船舶移籍登记“一事联办”信息共享平台,实时共享海事、交通、船检等单位国际船舶移籍登记的办理进度、办结证照等信息,提交材料更加精简、降幅达70%,审批效率提升超90%,为航运企业节省了大量时间与运营成本。大力推进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居民服务“一卡通”工作,覆盖37个部门514项应用,让老百姓在公共服务事项办理、就医报销、交通出行、图书借阅等方面感受到越来越多的便利。

(作者系深圳大学开放与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