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0 06:45:46
走进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的巴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馆,一组跨越20多年的对比照片格外醒目——这组照片题为“大风刮不走的老师”。在2000年拍摄的合照中,青涩的毕业生眼神笃定,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在2024年拍摄的合照中,毕业生握拳高呼、手臂伸向天空,绽放着逐梦远方的朝气。
这两张照片背后,是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20多年的坚守。支教老师扎根大漠戈壁,用知识的根系滋养边疆学子。2025年8月,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入选《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颁奖词精准诠释了他们的事迹:“曾经在城市的校园里苦读,如今到原野的风暴中驰骋,教育的根锁住流沙,年轻的心点燃梦想,大风刮过山岗,他们已经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长成一棵大树。”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2000年,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15名保定学院毕业生怀揣这样的信念,跨越3000多公里,来到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教书。他们在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20多年,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大风刮不走的老师”。
且末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边缘,三面是沙漠。那时候,且末每年扬沙天气高达60多天,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日子被浮尘笼罩。工作条件艰苦得超出想象,土坯房教室四处透风,教师宿舍的墙缝大得能塞进拳头——风沙从缝隙里钻进来,空气中弥漫着沙粒。更严峻的问题是教育基础薄弱,有的学校初一共7个班级,却只有1名班主任。
艰苦并没有吓退这群年轻人,他们做好了踏实吃苦、长期坚守的准备。“学业不能等!”带着这份紧迫感,支教老师迅速投入教学。有6人扛起班主任职责,平均每人要承担7个班级的教学任务。备课讲课、批改作业、用蜡纸刻试卷、家访……凭着这股劲头,他们带的第一届毕业生便刷新且末中考纪录,摘掉了且末教育“老末”的帽子;2010年,井慧芳老师所带班级再创奇迹,29名学生考上本科,其中18人考入重点院校。
支教老师的课堂不是“满堂灌”。他们悉心研究每位学生的特点,引入小组讨论、观点分享等新颖教学方法,让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除了传授学业知识,他们还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用爱心与耐心为孩子们拨开成长的迷雾。
且末二中副校长陈荣明,是保定学院第一批支教老师之一。这个学期,一名初二年级学生引起他的关注——这个被老师称为“老大难”的男孩,经常逃课、顶撞老师。
陈荣明没有简单批评说教,而是一次次找这位学生促膝长谈。他耐心地听学生倾诉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困惑,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在陈荣明的开导下,这名学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主动承认错误。说起学生的转变,陈荣明满是欣慰。
在且末二中英语教师荀轶娜看来,除了传授知识,为孩子们上好理想信念这堂课同样至关重要。“我们经常用励志事迹、经典寓言激励学生,希望他们努力学习,去更广阔的天地看看。”她介绍,近年来学校陆续组织学生前往河北保定、北京等地研学。
眼下,支教老师计划借着互联网的东风,让全国名师的优质课程走进且末的课堂;成立科技小组、文学社团,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创造力;邀请专家来校讲课,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青春不以山海为远。20多年来,一批又一批保定学院支教老师背起行囊奔赴且末、扎根且末。他们像胡杨守护土地般,守护着边疆孩子的梦想。“我们每个人前进的脚步,会叠加成祖国的进步。”这是保定学院2024年奔赴新疆的学子发出的青春誓言。
滚滚黄沙地,蕴藏着蓬勃的生机,用沸腾的青春浇灌,就能绽放绚烂的花朵。目前,这支支教队伍培育的“树苗”已遍布戈壁,超2万名学生在他们的教导下成长,9000余人顺利完成学业,500多人考入知名院校。更令人动容的是,3000多名学子学成后归来,建设自己的家乡。
“新疆且末是一片广阔天地,我们既然选择了这里,就要执着坚守、默默耕耘,相信终会收获硕果。”这是荀轶娜的心声,也是所有支教老师共同的信念。(经济日报记者 林语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