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四五”】一份沉甸甸的科技创新成绩单

□ 邱 艳 2025-11-10 06:45:38

数据来源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官网

“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领域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突破3.6万亿元,不仅超越欧盟国家平均水平,较2020年更实现48%的大幅增长;研发人员总量稳居全球榜首,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与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领跑世界……这一连串数据背后,深刻诠释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时代内涵,标注着科技创新与人才培育同频共振的生动实践。

科技发展水平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如何让第一资源的人才,更高效地转化为第一动力的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在创新型国家行列行稳致远的核心课题。

透过这些数据,我们看到青年人才在创新舞台上“挑大梁、当主角”。“十四五”期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占比超80%,青年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和活力源。青年人才在科研创新活动中逐步打破了年龄、资历的限制,在重大科研任务和研究平台中,勇闯“无人区”、敢破“瓶颈关”。同时,青年人才积极推动校企共建实验室,共组研发团队、共育科技人才,人才培养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科研方向紧扣技术攻关痛点,打通了教育、科研、产业的链接通道,实现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

科技人才在企业主战场发挥作用。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科技人才在产学研用中“显身手、出成果”,成为转化科技创新成果的关键力量。我国完善了政策支持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各方人才围绕信息、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同时健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人才通过物质和精神奖励等多种方式,共享创新红利,充分释放创新活力。

人民群众是科技创新成果的享有者。“十四五”以来,农业科技的进步助力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疾病防治与医疗设备创新守护人民健康防线,生态防治技术护航“绿水青山”。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正是科技创新造福人民的生动写照,也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追求。当人民群众的需求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当人才智慧持续服务百姓生活,科技创新就能植根更深厚沃土,获得更持久的生命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人才是关键变量。唯有持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推动人才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同频共振,方能以人才之强赋能科技之兴,以创新之进夯实发展之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助力我国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邱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