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精准滴灌绿色发展

□ 本报记者 王宝会 2025-11-10 06:45:19

中国人民银行近期发布的2025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绿色贷款快速增长。绿色金融是经济社会转型的有力支撑,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通过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破解制约绿色信贷发展的难点,不断为绿色金融注入发展动力。

信贷供给增量

近年来,我国加力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金融供给质量,绿色金融体系持续完善。中国人民银行强化绿色金融政策引领,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供给,新增贷款加快投向绿色环保领域,有效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诸多领域的薄弱环节得到修补。

今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银行要优化信贷供给。目前,银行保险机构聚焦降碳、减污、扩绿的关键环节,强化金融供给赋能低碳发展。

大型商业银行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绿色转型的主力军作用,优化金融资源区域分配。建设银行深入贯彻落实“两山”理念,围绕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积极服务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截至7月末,建行绿色贷款余额超5.74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超20%。

中小银行侧重区域产业链,推动林业等绿色低碳领域的生态价值转化,精准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开化农商银行业务管理部负责人徐翔表示,银行在加大绿色信贷供给的同时,探索森林碳汇价值质押贷款,逐步打通森林资源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既盘活了农村生态资源,又释放了生态红利。

增加绿色信贷供给为实体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数据显示,2021年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5.9万亿元;2025年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43.51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7.5%,前三季度增加6.47万亿元。当前,加大绿色信贷供给,有利于延伸绿色金融覆盖面,推动重点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对实体经济形成促进作用。

随着货币政策工具牵引作用的显现,更多信贷资源流向绿色领域。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认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激励相容机制,能将央行激励资金与金融机构定向信贷支持挂钩,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持续创新产品

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积极在碳市场进行创新,通过丰富绿色金融品类,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可行的融资方案,有力推动经济社会低碳发展。

为规范碳市场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稳妥推进符合要求的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

“碳质押融资业务,从形式上是企业将其拥有的碳排放配额(或经过核证的自愿减排量)作为质押物,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申请贷款融资的一种绿色金融创新模式,与传统的抵押或质押相比,碳质押融资所质押的对象是无形的碳排放配额,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一种非常先进的金融创新,它把无形的碳排放权资产转化为可用于融资的质押品,从而缓解融资压力,促进绿色转型。”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刘锦涛表示。

碳质押融资是碳金融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碳市场与金融市场融合的关键性尝试,有助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与金融促进环境治理的结合。刘锦涛认为,目前碳排放配额主要由前期的重点排放企业持有,市场交易活跃度有限,如果扩大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参与,可以通过质押融资、碳基金、碳衍生品等形式,增强碳资产的金融功能,进一步提高碳配额的价格发现功能和市场流动性,避免部分碳排放权在碳市场中沦为沉睡资产。同时,拓展交易主体意味着企业不仅能与银行开展质押融资,也可获得更多元化的金融支持,如信托、租赁投资基金等。

从资本市场看,券商等金融机构也是提供碳金融服务的主体。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赵廷辰认为,目前商业银行以碳配额、碳信用等为质押,开展了一些信贷产品创新,规模还相对有限。此外,目前已有10余家券商的自营业务获批可参与碳排放权交易,使我国碳金融发展迈出坚实一步。券商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可以让碳市场有更好的价格发现机制和流动性。可扮演经纪人的角色,为碳资产交易提供便利,降低交易成本。同时,券商可开发出相关金融衍生产品,丰富市场供给。

赵廷辰认为,在有效控制投机前提下,券商进入全国碳市场、服务高排放企业转型的前景值得期待。未来,应在严格限制投机基础上,稳步推进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一是应避免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创新,尤其要注意控制杠杆率。二是研究创建国家碳配额调节机制。功能与目前我国油气储备库和粮食储备库相似,碳排放权价格过低时收储,市场过热时投放碳配额,起到稳定市场价格、打击过度投机的作用。

深耕转型金融

高碳产业是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钢铁、水泥、石化等行业占据较高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份额。而传统绿色金融主要服务风电、光伏等“纯绿”或接近“纯绿”的项目,对钢铁、化工等高碳行业、棕色资产转型支持覆盖不足。

刘锦涛表示,在发展新型工业化与实现“双碳”目标的双重驱动下,高碳行业绿色转型至关重要,而其融资需求既不完全符合传统金融的盈利性评估,也并非现有的绿色金融支持范畴,转型金融应运而生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都师范大学信用立法研究中心研究员薛方认为,转型金融核心使命是为低碳转型提供合理必要的资金支持。比如,支持高碳主体转型,通过有序降碳、安全降碳机制及时提供转型资金,防止高碳资产过早成为“搁浅资产”;建立清晰的转型活动界定标准,疏通企业融资堵点,推动企业发展。

银行机构要加快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推动传统产业低碳转型。随着环保政策要求的提高,传统印染企业排污权的价值逐渐凸显。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上虞农商银行公司银行部总经理张玉刚表示,立足区域经济形态与高碳企业的需求,银行应突破企业厂房等传统抵押物的限制,探索排污权等环境权益,为化工等传统行业的中小企业探索新的低成本融资渠道。此外,不少城市商业银行通过发放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和碳足迹挂钩贷款,将融资成本与转型绩效挂钩,有效激励企业减排。

为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推动转型金融发展,加快实现“双碳”目标。2025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发布了《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统一了各类金融产品界定标准。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张蓓认为,发展转型金融对于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在大力发展转型金融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首批钢铁、煤电、建材、农业4个重点行业转型金融标准在部分有条件、有意愿的地区试用,各试点地区结合当地转型需求,明确重点领域,出台配套支持政策,推动转型金融标准落地,取得积极进展。

接下来,还应提升转型主体信息披露质量。专家建议,转型金融标准对融资主体制定转型规划、开展可持续信息披露提出了明确要求。一些地区应根据转型金融标准,为转型主体制定转型规划,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推动经济社会低碳转型。(经济日报记者 王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