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带来澎湃动能——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互联网企业家论坛观点摘编

2025-11-09 07:15:05

科技更好服务于人

腾讯集团高级副总裁 郭凯天

今天,人工智能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动我们驶向一片全新的大陆。在新一轮科技周期中,民营企业的时代使命,就是做好价值创造者和社会助力者,用实实在在的技术和产品,回应时代命题。

在创新层面,腾讯坚持价值创造,推动AI从技术转向价值。在底层技术上,腾讯自研星脉高性能计算网络,从算力、平台到算法,构建了全栈自主体系;腾讯混元大模型持续位列全球第一梯队。在消费端,腾讯提出“元宝无处不在”,将元宝与微信、腾讯会议等应用打通,支持“元宝下乡”,让AI成为人人可用的好帮手;在产业端,腾讯与南航合作打造新一代飞行员视景系统,发布具身智能开放平台Tairos等,做好产业的连接器和助力者,让AI真正为实体经济服务。

在向善层面,腾讯坚持“智能向善”,构建人与AI的信任基石。AI向善的信任基石,应建立在责任与透明之上。责任意味着要建立一套负责任的AI治理体系,确保AI开发和应用始终处在安全、可控和公平的轨道上。透明是信任的关键,AI不应该成为少数人的“黑匣子”。因此,腾讯高度重视开源生态,持续开源一系列模型。

创新与向善是腾讯持续追寻的方向。我们希望看到的智能未来,是一个更加普惠、更有温度也更负责任的未来。腾讯愿与所有同行者一起,创新探索,向善而行,让科技力量更好地服务于人。

(经济日报记者 黄 鑫整理)

持续创作优质视频

哔哩哔哩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陈 睿

目前,在B站(哔哩哔哩)上用人工智能技术创作内容成为热门话题。例如,一位年轻UP主(上传者)调用了5个AI模型,仅用两周时间便生成超过1000条视频,并最终完成一段时长6分23秒的综艺节目,播放量超过700万,称之为“爆款视频”毫不夸张。

还有一位UP主花费不到100元,利用开源AI模型和3D打印技术,制作出一款AI眼镜。视觉障碍人士戴上该眼镜后,可以识别盲道和障碍物,偏离方向或遇到红绿灯时,眼镜还会及时提醒。该视频在B站上非常受欢迎,硬件厂商、智能芯片团队以及很多程序员看完后,都纷纷在评论区表示希望加入该项目。

在视频日益成为主流传播渠道的今天,如何生产优质内容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创作者。他们必须热爱视频创作、富有激情。平台要大力扶持这些创作者,并把好内容及时推送给用户。优质内容还需要时间沉淀,B站上头部UP主的创作经历几乎都在5年以上,只有经过用户反复验证的视频才是优质内容。

(经济日报记者 李芃达整理)

深耕本土走向世界

快手科技联合创始人 杨远熙

人工智能引领的科技浪潮与产业变革正重塑全球科技格局。去年6月,快手推出首个可用的真实影像级视频生成大模型可灵AI。快手可灵正在从内容创作工具,向重塑视频工业生产链条的新引擎进化。

丰厚的创新土壤,是中国企业的技术底气。在国家政策支持、强大基础设施支撑、企业长期技术积累及年轻人才聚集的土壤中,可灵AI等技术突破不断涌现,既增强了企业底气,也释放了创新动能。扎根中国创新生态的科技企业,凭借过硬技术实力与关键领域的投入,必将抓住发展机遇,释放技术与产业融合的更大势能。

坚持创新驱动,企业才有生命力。新一轮AI浪潮中,以可灵AI为牵引,快手已搭建起系列大模型矩阵。持续的技术与产业创新,赋予企业更坚韧的生命力。面对技术变革与全球竞争,唯有创新方能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

创新既要深耕本土,更要走向世界。今年5月,快手获批设立“中国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与合作中心” 驻巴西成果转化中心。如今,可灵 AI正以技术升级助力全球视频创作者,参与娱乐产业创作流程与产业链重塑。中国企业已在多领域实现从跟跑、并跑至领跑的跨越,未来包括快手在内的中国企业将以开放姿态走向世界、服务全球用户,奔向AI时代的星辰大海。

面向未来,在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进程中,中国科技企业的创新空间与发展机遇依然广阔。快手将持续以创新驱动,努力成为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文培整理)

优质服务惠及百姓

蚂蚁集团首席执行官 韩歆毅

迈向AI时代,我们应聚焦应用,争当创新主力,推动开放互联,服务全球合作。数智普惠不应止于覆盖,更要让优质服务惠及每个百姓。以两个行业为例:一是理财。移动互联网带来全民理财时代,今天有7.2亿理财用户,但专业服务覆盖率不足10%,约九成用户无法获得专业理财服务。专业理财师不足,与用户对专业化、个性化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形成矛盾。二是医疗健康。我国人均寿命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基础医疗有保障后,群众对优质医疗的期待不断提升。

AI可推动专业化、个性化和自动化服务的代际升级。过去一年,我们在金融和医疗领域打造了两大模型,目前能力较为领先。AI能基于用户数据持续学习,提供高度个性化服务,未来有望为每个人配备“健康管家”和“理财管家”。我们高度重视技术护航,建立了科技伦理委员会和医疗顾问委员会。

在开放互联方面,一是促进人员往来与跨境消费。支付宝在海外已服务8亿外国人,实现“一个钱包走遍天下”。过去一年多,外国人来华支付更加便利,今年累计服务外籍来华用户超800万,同比增长77%。二是助力中小企业便捷参与全球贸易,支持“一个账户全球收付款”、海外平台“一键开店”。

蚂蚁已步入第21年。第一个十年是支付十年,第二个十年是蚂蚁金服十年,希望下一个十年是蚂蚁科技十年,真正让数智科技征服星辰大海、呵护人间烟火。

(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 方整理)

携手共建未来之桥

荣耀终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李 健

终端作为链接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桥梁,既能实时理解用户意图、提供个性化主动服务,又能筑牢隐私保护屏障。AI时代必将成就人与终端的共生关系,终端必将成为下一代人机交互的核心阵地。

荣耀规划了“三步走”战略,向全球领先的AI终端生态公司转型。

第一步,打造一部真正的智慧手机。我们不仅追求硬件升级,更致力于终端智能进化,用AI全面重塑手机软硬件体验,打造有温度的全新智能生命体,精准回应用户对认知世界、操控行动与记录生活的深切期待。

第二步,构筑开放协同的智慧生态。针对当前设备孤岛和服务孤岛的挑战,荣耀首发系统级MCP架构,接入超过4000个生态MCP智能体,构建起开放丰富的行业智能体平台,让数据与服务无缝流转,打破体验边界。

第三步,携手共建智慧世界。技术是核心驱动力,我们聚焦终端智能关键领域,协同产学研伙伴,攻坚人机交互、运动控制、端侧模型等十二大领域,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共生、生态共融。

让我们秉持开放、共创、共享理念,以用户价值为中心,以自进化的AI终端为入口,以智能体生态为引擎,共建未来之桥,共创智慧世界。

(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文培整理)

AI催生创造力红利

喜马拉雅联合创始人兼联席首席执行官 余建军

站在从信息互联网到智能互联网跃迁的门口,我分享两点观察。第一,人机交互正在发生变革。在AI时代,开口说话成为最自然、最普遍的交互方式。声音不再只是内容载体,更是智能交互入口。未来,“有事您说话”将成为日常,一句话AI即可响应。第二,流量红利已转向创造力红利。AI重塑内容生产,让声音平权成为现实。过去,制作一部多人有声小说需要几十人持续数月,如今依托自研有声故事大模型,可一键生成多角色高质量作品,效率提升百倍。

AI释放创作者生产力,催生新的创造力红利,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一方面,AI加速知识普惠和文化传承。AI可以帮助传统出版社快速地将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作品,AI也可以用来开发各种方言,让地方文化和口述历史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用科技力量缩小教育和文化的数字鸿沟。另一方面,平台需肩负责任,坚持健康生态,用技术做好管理。

展望未来,智能音频生态将呈现更广阔场景,声音将无缝渗透智能家居等生活场景,成为智能生活的中枢。AI不仅提升效率,更将在情感计算与陪伴服务上取得突破,让技术更好服务人,让创新更好温暖人。

(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 方整理)

强化治理合作共赢

美国信息产业机构总裁、执行董事 缪万德

人工智能已深入应用于医疗、金融等各领域,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促进人工智能更好服务各行各业,是一项迫在眉睫的课题。应通过制定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数据治理,规范算法应用推荐,让人工智能真正造福人类。

平衡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安全治理风险。当前,人工智能立法速度相对迟缓,应秉持包容审慎原则,充分认识和评估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治理风险,加强战略研究、前瞻预防和约束引导。中国在立法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如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不妨在此基础上,在更广泛范围内探索构建人工智能相关法律法规,实现技术创新和社会秩序稳定的平衡。

强化数据治理,实现合作共赢。建议营造更加公平稳定可预期的法治环境,构建协同联动的监管体系,提升人工智能法律服务业能级水平,实现数据跨境流动。建立多方共治共享的制度框架,让算法在效率与公平、利益与责任间找到平衡。期待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国际组织、科技企业等合作,勾勒出国际社会携手共建智能未来的务实路径。

(经济日报记者 柳 文整理)

助力产业降本增效

京东集团战略执行委员会委员 缪晓虹

20多年来,京东的供应链基础设施,在服务民生消费、助力产业降本增效和参与国家应急保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用技术重塑供应链和实体经济血脉。技术的价值,在于成为产业的连接器和放大器。在京东物流亚洲一号智能产业园,无人仓让自营订单实现24小时到达,让全国各地消费者享受同等时效服务。用数字技术浇灌实体经济根系,是最根本的创新路径。

在不起眼的地方做颠覆性创新。去年,京东投身外卖领域,依托供应链优势建立“生鲜中央厨房+即时配送网络”,将餐饮制作成本降低15%,配送耗材减少30%。创新不是盲目追风口,而是用自身核心能力解决行业长期存在的成本和体验痛点。

以开放供应链构建创新生态。京东物流超脑系统和“灵犀”大模型向92万活跃商家和100多个产业带开放。创新不是独享技术红利,而是让中小企业以低成本用上世界级的供应链技术。

京东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以开放心态拥抱变革,以务实精神推动落地,促进前沿技术应用,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日报记者 柳 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