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行业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型

2025-11-08 20:20:36

2025年5月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简称《行动方案》)。半年来,公募基金行业正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型。随着公募基金费率改革的持续推进,新模式浮动管理费基金“从无到有”,步入常态化发行阶段,深化与投资者利益绑定。此外,团队协作成为行业共识,投研能力建设持续加码。

《行动方案》强调,优化基金运营模式,建立健全基金公司收入报酬与投资者回报绑定机制。

费率改革是重要环节。9月5日,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针对公募基金销售领域存在的问题,引导市场各方主体由规模导向向投资者回报导向转变。这也标志着公募基金费率改革进入第三阶段。

产品端的创新探索同步推进。5月23日,首批26只新模式浮动管理费基金集中获批,此后陆续启动发行。如今首批新模式浮动管理费基金均运行满3个月,截至11月5日,上述基金成立以来平均收益超过11%。其中,华商致远回报混合基金、易方达成长进取混合基金、嘉实成长共赢混合基金、信澳优势行业混合基金自成立以来收益均在35%以上。

当前新模式浮动管理费基金已实现常态化注册,阵营快速壮大。截至11月6日,目前已成立了45只新模式浮动管理费基金,发行总规模合计超过530亿元。

与此同时,“基准为锚”的资产管理核心方向得到进一步强化。10月底,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绩比较基准指引(征求意见稿)》,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同步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绩比较基准操作细则(征求意见稿)》。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获悉,近日业绩比较基准要素一类库、二类库名录已经下发。

“业绩比较基准规范化,将从多个维度重塑行业生态,对资本市场、基金管理人资产管理、投资者投资体验等方面大有裨益,为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南方基金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业绩比较基准规范化后,将促使基金的投资风格和行为更加稳定,有利于提升投资者的持有体验。

投研能力是基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与立身之本。《行动方案》提出,强化核心投研能力建设。建立基金公司投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基金公司持续强化人力、系统等资源投入,加快“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支持基金经理团队制管理模式,做大做强投研团队。

团队作战正成为行业共识,多家基金公司加速推进一体化投研体系建设。具体来看,中欧基金加大推进“专业化、工业化、数智化”的投研体系升级。其中,投研团队推行的“五要素选股模型”将选股的逻辑拆解为具体的要素和可量化的标准,让每一个环节都有清晰的定义和共识,形成内部“共同语言”。

此外,基金公司也在引导基金经理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记者采访获悉,部分基金公司已对公司绩效考核机制进行改革,加大中长期收益的考核权重,更关注投资者的真实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