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8 13:26:13
曲阳石雕技艺精湛、浏阳花炮创意十足、曹县汉服火遍全国……如今,不少地方以特色文化产业有效带动了县乡经济发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十五五”时期要“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要求乡村发展更好融合生产、生活与生态,做到产业有发展、生态有呵护、文化有传承。
特色文化产业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利好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今年4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深度开发乡村特色文化产业;9月份,中共中央宣传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将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总体要求之一。
受制于创意、人才、资本等要素,不少地方在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时仍然存在产品创新不足、产业链条不完善、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文化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影响了产业创新和价值实现,需要在深耕内容、细分市场、价值共创等方面持续发力。
培育乡村特色文化IP。充分利用乡村文化遗迹、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挖掘特色文化内容,形成乡村故事、形象、品牌和产品IP,打通从文化资源挖掘、符号化到产业化、商圈化、社区化的IP成长路径。例如,浙江嘉善县大云镇培育“甜蜜文化”IP,发展巧克力、婚庆度假、鲜花等产业,让甜蜜经济融入社区体验。打造更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IP,将其贯穿产业发展全链条,能更好实现乡村产业、社区、生态的有机融合。
更加注重产业链群创新。从注重企业集聚,到注重企业之间上下游产业链协同;从注重企业内部产品创新,到注重企业之间的衍生价值共创;从注重企业单体创新,到注重产业系统创新……这是壮大特色文化产业的应有路径。比如,四川青神竹编特色小镇以“竹文化”为核心,延长竹产业创新链条,形成了包括竹编、竹纸制品、竹时尚用品、旅游等在内的产品和服务体系,提升了产业链群创新效益。
促进“特色文化+”跨界融合。将乡村特色文化与农业、制造业、旅游业、影视剧等相关产业有机融合,提升产业发展活力。例如,广东甘坑凉帽村在凉帽制作的基础上,创作动画片、发展特色民宿等产业,助力凉帽产业找到新的增长空间。
推动传统特色文化产业数智化转型升级。一方面,做好对传统文化内容的挖掘利用,夯实产业文化内容支撑;另一方面,积极面向数智化转型升级,提升文化产品的创新价值。要注重文化和科技有机融合,拓展更广阔的文化经济空间。比如,苏州薛氏刺绣传承人和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合作,利用形状记忆合金、温感装置等,创作会动的苏绣,令人耳目一新。通过数智化赋能,乡村传统特色文化产业将焕发新活力,变身独具乡村韵味的“朝阳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