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8 06:59:11
“满20元减8元”“直降5元”,又到一年“双11”,在各类促销活动中,打折与满减是最常见的手段。
打折聚焦原价与折扣价的对比,满减强调凑单优惠。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只想达到一个目的——少花钱。
打开外卖或购物软件,常见满减标识。这一看似寻常的消费偏好,实则来自商家与平台的精心设计——它不仅是简单的促销,更是对消费心理、边际成本、市场竞争等经济要素的精准整合。
满减将“成本支出”转化为“收益获得”的典型,触发消费者的“损失厌恶”心理,即担心错过“本该省的钱”。这种心理感知差,在今年上演的外卖“补贴大战”中得到了印证,显著推高的订单量,证明了价格设计对消费行为的强大驱动力。
你是否因满减产生过凑单念头,或为达到满减门槛购买自己原本不想买的东西?
打个比方,一杯奶茶8元,满16元减5元,会有人选择购买2杯;点外卖结账时,系统提示凑单优惠“再买3元可减2元”,也会有不少人开始寻找凑单的小单品。
不管是奶茶还是外卖,都具有“边际成本递减”的特征。商家多制作一份炒饭或一杯奶茶,并不会增加房租、工资等固定成本,额外成本仅限于食材增量,就连配送费也会因为订单密度提高而摊薄。对商家而言,满减有助于优化其边际成本和收益结构,满减刺激订单量增加,固定成本被一再摊薄。
对外卖平台来说,满减从来不是单一的促销手段,而是低成本获客的关键抓手。通过满减活动设计,平台可以实现新用户拉新、老用户激活,即便需要短期“烧钱”,长期看能增加用户量、提高交叉消费频率。某购物平台借助满减活动,将部分电商用户转化为外卖用户便是典型。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满减能不能让消费者少花钱?这得看“你是否真需要那些东西”。比如,你想吃的那家外卖推出了满20元减5元的活动,你点的菜品刚好价值20多元满足活动标准,还是为了凑到20元额外花钱买了一份价值5元的小吃?
还有些商家通过先涨价再满减或打折,或把配送费调高等方式达到“明降暗涨”的目的,这时候就得算清楚实际花多少钱,别被“满减”“打折”等字眼忽悠了。
作为消费者,我们应当明白,满减或打折并非“万能优惠”。关键在于,先想清楚“我到底需要什么”,再计算“满减或打折后实际要花多少钱”。
只有当优惠与自身需求精准契合时,才能真正称之为“实惠”;否则,只是无形中被商家的价格策略所诱导罢了。为凑单多花了钱,优惠力度再大也难言划算;须知,不买无用之物,才是真省钱。(作者:刘 畅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