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2 16:11:23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针对践行大食物观,建立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这一话题,近日记者采访了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李谷成。
“践行大食物观的核心理念在于超越传统思维,打破传统思想桎梏,将保障粮食安全的视野由耕地拓展到全域国土,由主粮口粮延伸到多元生物资源和营养来源,从大营养大健康的角度,构建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多元食物供给体系。”李谷成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五大关键领域着手:
科学开发森林、草原、湖泊和海洋潜力,拓展陆地与海洋空间资源。通过建设海洋牧场、恢复内陆渔场、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等措施,实现“蓝色粮仓”与“绿色粮仓”协同增产。
优化畜牧业结构,提高蛋白效率。着力发展节粮型禽类、草食牛羊和水产养殖,适度替代猪禽养殖。推广低蛋白日粮、精准饲喂技术,提升饲料转化率,节省玉米大豆等饲料粮。
布局未来食品产业。大力发展立体植物工厂、藻类反应器、细胞培养肉、微生物蛋白等新型食物生产技术。提升粮食的蛋白含量,如高蛋白玉米等,减少土地和淡水消耗。
强化全社会节粮减损与健康转型意识。节粮减损等同于粮食增产,在生产端,推进粮食收购、储藏、运输、加工、消费等环节全链条节粮减损。在消费端,从餐前、餐中、餐后全环节减少食物浪费。同时,倡导健康饮食模式,以科学营养知识引导居民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低碳”转型。
构建科技和政策“双支撑”体系。建立涵盖果菜茶、菌菇藻、肉蛋奶、水产品等的“大食物”统计考核体系。推进科技创新,突破种质芯片、生物合成、智能装备等关键技术瓶颈。完善产地准出、质量追溯、碳标签等制度,保障消费者对食物来源、营养成分及碳排放的知情权。
李谷成说,只有政府、企业、农户、消费者等多主体协同发力,“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结合,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方能筑牢14亿人口的饭碗根基,使之更加充盈、多样、可持续,最终实现“从耕地到国土”“从主粮到多元”“从产量到营养”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