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1 06:44:07
暮色中,游船驶过水幕电影,后河悄然化作时光隧道。络绎不绝的游客乘坐一艘艘宋式游船溯流而上,穿过光影交织的水幕电影:欧阳修挥毫泼墨,文天祥仗剑长歌,杨万里踏浪而来……
古庐陵后河风光,正如苏轼笔下所赞——“此地风光半苏州”。这条河不仅滋养了庐陵古城的繁荣,更承载并凝聚了深厚的庐陵文化,成为江西省吉安市一张闪亮的名片。
2021年,吉安市安福县启动了“三年再现三千年”工程,洞渊阁、孔庙、东山文塔等多处千年古建开始焕发新生机。
洞渊阁街区率先迎来蜕变,古护城河道得以重见天日。孔庙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则注重保留原有肌理,施工团队将现代化设施巧妙融入地下。随着“六景四街三巷”的成型,汉服诵读、传统礼仪展演、投壶竞技等活动轮番上演。
“老祖宗留下的每一栋建筑都不可复制,连砖缝里的草木都要小心清理,为的就是保留时光的痕迹。”参与孔庙修缮的匠人刘正梁说,“东山文塔的修缮也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重现昔日雄姿。”如今,一条串联三大古建的“文化守护环线”已然形成。
“我们有一群执着的研究者和爱好者,从建筑、民俗等各个维度诠释庐陵文化。”庐陵文化研究会会长曾绯龙表示,近年来,吉安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深入挖掘庐陵文化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让千年文脉焕发新生机,使文化“富矿”绽放时代光华。
吉州窑,这座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古老窑场,如今保存着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民窑遗址群之一。如今,占地3000亩的吉州窑文化产业园每年吸引游客超过90万人次,带动上千人就业,开发近200种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达6000多万元。
一片普通的树叶,本该春生秋落,在吉州窑陶艺师傅们手中,历经70多道工序,与泥土一同蜕变为精美的艺术品。
“这是一项考验‘耐心、恒心、匠心’的工作。”有11年陶艺工作经历的“85后”杨莉正埋头打磨吉州窑的代表作——木叶纹盏。“泥土是冷的,但用心做出来的手艺是热的。作为一名新时代手艺人,传承不是‘复制粘贴’,而是要让老手艺‘活在当下’。”
与吉州窑一样历史悠久的,还有源远流长的书院文化。33座庐陵书房如珍珠般散落在全市各地,成为传播庐陵文化的重要阵地。
在偏远山乡永新县莲洲乡的莲洲书院,退休教师文合东常年担任义务管理员:“书院让农村孩子有更多课外书可读,每每看到孩子们围坐在这里,特别欣慰。”
“让千年庐陵文化活在当下,点亮吉安的城市之眼。”后河·梦回庐陵负责人漆峰表示,“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把欧阳修、文天祥这些文化符号从课本里‘请’出来,真正做到可触摸、可体验、可参与,才能把庐陵文化的这张名片打响。”(作者:刘 兴 范小勇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