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滨州 沉睡资产正焕新

本报记者 王金虎 2025-11-01 06:29:32

日前,记者走进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清风湖发电项目中央控制室,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发电数据。华能山东公司总经理刘继存告诉记者,这里前身是曾经严重资不抵债的华能沾化热电有限公司,经过资源盘活与项目改造后,成为如今山东省最大的风光同场电站。“现在一小时发的电,相当于过去老厂区一天的发电量。”刘继存说。

对受电力体制改革、历史债务等因素影响而陷入亏损泥沼的企业,当地将法院的司法专业优势与政府的组织协调、政策资源优势相结合,“府院联动”共同应对企业破产处置中的复杂问题,实现“法治化、整体性、低成本”。

沾化区法院院长张玉珍告诉记者,通过将土地复垦费、碳排放配额清缴款依法认定为共益债务,优先于普通债权清偿等方式,确保环境责任不因企业破产而缺失。同时,协调华能山东公司投资近1亿元,利用滨海镇滩涂海面启动建设了新能源发电项目,从烧煤变成“种电”。

今年以来,滨州市充分激发干部担当善为,以提升干部内生动力为契机,开展市属国有企业“沉睡”资产“焕新”专项行动,通过重组盘活低效闲置资产,盘活“老家底”、注入新动能。

“盘活低效闲置资产是破解国企发展瓶颈的重要突破点。我们通过顶层设计构建‘资源整合、运营提升、分类处置、效益提升’四位一体创新体系,为专项行动提供清晰路径。”滨州市国资委党委书记王涛介绍,该行动分三年推进,计划到2027年实现“沉睡资产”动态清零。目前资产焕新率已达24.2%,超额完成阶段性目标。

通过精细化运营持续“造血”,盘活的资源才能变成创效的资本。滨州水务发展集团探索“闲置空间+产业生态”转型模式,利用103亩闲置土地及5.31万平方米厂房,打造水务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一期项目。引入中国建材集团改建区域首个发电玻璃厂房,设立10亿元产业基金扶持初创企业,开拓供应链服务板块,通过“园区+基金+供应链”三重赋能入园企业发展,园区预计年产值达8.5亿元。

分类处置的核心是“量体裁衣”,让每处资产都按自身条件选对出路。滨达实业集团创新“文化+民生+产业”发展路径,将原湿地修复技术中心改造为中国(滨州)航天文化体验中心,建成后将成为集研学教育、科普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打造山东省高端航空航天文旅新IP,预计年接待量100万人次、年收入5000万元。此外,该集团将原北海宾馆改造为向阳学校,新增学位300个,填补市域专门教育领域空白;将国际社区邻里中心转型为农产品直播基地,预计带动农产品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目前,滨州已完成资产焕新32.1亿元,今年上半年滨州市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5.89%、20.29%。“沉睡资产焕新工作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既要全面统筹又要重点突破,唯有充分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破解难题能动性,各项工作才能抓得深、落得实,才能实现持续优化调整国有资本布局的良好预期。”王涛说。(经济日报记者 王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