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化“国家安全”撑不起欧洲经济

2025-10-28 06:29:39

近年来,欧盟一些人持续泛化“国家安全”概念,通过操作一系列政策法律工具,试图在供应链、科技、能源等领域构筑所谓“安全壁垒”。这种做法难以提振欧洲经济当前面临的疲软态势,同时加剧其内部失衡、削弱创新活力,势必让欧洲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陷入更深的困境。

境外媒体日前报道,欧盟正在建立一套“贸易瓶颈环节”的数据库并将其与“贸易武器库”匹配,旨在让成员国遭受“经济胁迫”时进行有效反制。有分析指出,今年以来,美国一些人推行的加征关税举措和一系列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行动给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带来巨大冲击,欧盟虽然是美国盟友但也未能幸免。同时,欧盟一些人在美国的压力下,加快泛化“国家安全”节奏,试图将经济链条中的薄弱环节转化为遏制他人的战略筹码。

不久前,荷兰启用其《商品供应法》条款强行接管中资安世半导体公司,反映出欧盟一些人的焦虑心态。荷兰对安世公司的行为严重违背西方标榜的契约精神和市场原则,暴露出欧盟在关键技术领域的力不从心,直接导致欧洲汽车芯片供应面临困难。目前,德国大众汽车工厂因芯片供应波动被迫缩短工时,这正是供应链政治化反噬产业稳定的缩影。

欧盟一些人的泛安全化冲动源于多重危机叠加的焦虑。多年来,欧洲先后经历欧债危机、难民潮、英国脱欧、疫情和乌克兰危机,经济增长踟蹰不前,在数字化、绿色能源等前沿领域的竞争力逐渐落后。这种对“绝对安全”的追求,本质上是以牺牲经济效率为代价,将正常经贸往来扭曲为地缘博弈工具,更令欧盟追求的“战略自主”无所适从。

应当看到,欧盟经济安全战略面临的首要挑战仍来自内部的严重分歧。欧盟成员国在“去风险”尺度、产业补贴分配等问题上立场严重对立。旷日持久的争执将欧盟拖入效率下降、成本攀升的恶性循环中。同时,欧盟内一些经济体量较大的成员国凭借财力优势通过补贴主导产业竞争,加剧了中小成员国对产业失衡的担忧,进一步削弱了战略合力。

欧盟经济的关键问题在于竞争力衰退而非安全短板。欧盟委员会发布的《2025年单一市场与竞争力报告》指出,欧盟在研究与创新方面投入不足且面临产出滞后、商业化困难重重、风险投资萎缩、资金分散等诸多问题,数字化进程也面临整体竞争力落后、企业数字化进程缓慢、人工智能发展滞后等挑战。又如,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要求2030年实现40%的战略原材料在欧盟加工,但本土开采成本高昂且环保标准严苛,反而可能拖累绿色转型进度。不仅如此,欧盟推动将资源倾斜至“安全优先”领域,虽可短期缓解焦虑,却挤占了对教育、科研等长期竞争力的投入,正在掏空长期增长的潜力。

泛化“国家安全”势必加剧欧洲的战略迷失。乌克兰危机以来,欧盟防务开支激增,在安全上对美国的依赖不断加深。美国通过北约框架、技术标准与能源出口强化对欧控制,使得欧盟“战略自主”沦为空谈。有分析指出,若无法摆脱“随美起舞”的惯性,欧盟的经济安全甚至政治安全最终仍将受制于外部意志。

欧盟若想真正维护安全,需回归多边主义与合作初心。一方面,政策应精准限定安全边界,避免非理性扩大。另一方面,深化单一市场改革才是竞争力根基。欧盟需打破内部监管壁垒,鼓励创新企业规模化发展,而非通过补贴扭曲竞争。此外,应主动拓展多元化合作。

泛化“国家安全”筑起的高墙,看似挡住了风险,实则禁锢了自身活力。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今天,欧洲更需要的是开放带来的创新动力、合作培育的互信基础,以及多边主义框架下的规则共识。唯有摒弃零和思维,在平衡安全与效率中寻找新路径,欧洲经济方能走出困境,否则只会在泛安全化的迷思中越陷越深。(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连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