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8 06:29:29
当“过桥贷款”的高息压力成为不少企业资金周转的“拦路虎”,无还本续贷政策的优化升级为实体经济送去“及时雨”。金融监管总局近期披露数据显示,通过建立跨部门支持机制,去年以来已发放小微企业贷款22万亿元,其中无还本续贷政策覆盖9.4万亿元,直接给中小企业“输血”,缓解资金周转压力。
一年多来,这项将惠及范围扩展至所有小微企业、阶段性覆盖中型企业的金融举措,绝非简单的政策让利,更是稳企业、保就业、促发展的有力支撑。持续推动该项政策精准落地、高效执行,才能让政策红利真正转化为企业发展动能。
该政策的核心是“续贷不还本”——企业主在贷款到期时无需筹措本金还款,可直接申请续贷,避免因短期资金缺口导致的经营危机。对于亟需资金周转的中小微企业而言,这无疑是“雪中送炭”的政策利好。
用好无还本续贷政策,要深刻把握政策优化的核心要义。该政策一方面破解了融资周转难题,通过免还本金续贷模式,从根源上破解了企业为还贷拆借高息资金的无奈选择,大幅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与资金链断裂风险;另一方面破除了政策覆盖面窄的局限,在监管要求下,各类银行已全面落实续贷新规,将中型企业阶段性纳入支持范围并延长至3年,同时调整风险分类标准,避免续贷业务被“一刀切”式降级。这种“扩面+提质”的双重优化,精准契合了当前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弱、资金需求急的现实情况,让更多企业能享受到政策红利。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打通“最后一公里”需要银行与监管形成合力。银行机构作为政策落地的关键载体,既要转变重风险防控、轻服务效率的惯性思维,也要在流程优化与产品创新上拿出实招。在产品体系建设上,多数银行已构建起覆盖不同规模、不同担保方式的小微续贷产品矩阵,针对企业经营特点提供差异化选择;在审批效率提升上,通过“线上+线下”协同审批、建立绿色通道等方式,大幅压缩续贷办理时限,让企业从“等贷”变为“快贷”。同时,要落实“尽职免责”机制,基层信贷人员是政策执行的最后一环,其积极性直接影响政策落地效果。各地监管部门推动银行明确尽职免责情形与界限,通过制度保障打消基层信贷人员的后顾之忧,有效激活了“敢贷愿贷”的内生动力。
用好政策还需破解现实梗阻,实现供需精准匹配。当前部分领域仍存在政策热、执行冷的现象:中型企业因专属续贷产品供给不足导致需求难以满足,部分银行受利益考量或风险顾虑影响设置隐性壁垒,不少企业因对政策流程、申请条件知晓度不够,错失政策红利。对此,监管部门需持续强化督导,将续贷工作与融资协调机制、尽职免责工作衔接,形成政策协同效应,确保政策不走样、不打折。银行可针对不同企业类型定制特色服务,结合行业特点与企业需求配套综合金融支持,让续贷服务更对路。
中小微企业是经济的“毛细血管”,无还本续贷政策的价值,不仅在于为企业节省周转成本,更在于传递稳定的融资预期,让企业能够心无旁骛抓生产、谋发展。从监管部门的政策引导到银行机构的产品与服务升级,再到企业的主动适配,各方同向发力,才能让这项政策真正成为中小微企业穿越周期、实现稳健成长的有力支撑。(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陆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