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难点培养高素质农林人才

罗贤宇 2025-10-24 17:05:51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回信时强调:“新征程上,希望你们弘扬优良办学传统,矢志强农报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努力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专业人才,为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农林人才是强农兴农、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力量。如何更好地培养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流农林人才,服务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中国建设,是题中应有之义。

近年来,我国农林人才培养取得新进展。陆续出台《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为加快培养更多高素质农林人才提供了制度保障。2019年起,教育部先后推出“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有效推动高等农林教育深化改革、持续创新。截至2024年,我国涉农高校数量已超过500所,覆盖的专业布点超过2500个。我国已建成覆盖31个省份的1800多个科技小院,2700余名指导教师和产业专家、1万余名研究生投身科技小院,扎根农村助农惠农,协力将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农民可用的田间技术,实现“零距离”服务“三农”。

发展成效显著的同时,仍面临挑战。当前,高精尖农林人才数量与农业大国地位尚不匹配,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农林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有待完善,传统农林专业与新兴学科、新技术的交叉融合不够,农林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体系不够健全等。因此,亟需综合施策,破解农林人才培养中的痛点难点。

锚定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交叉融合提升农林专业建设水平。打破学科壁垒,锚定多学科交叉融合核心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农林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推动农林学科与理工、人文、信息等学科深度交融,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工程技术提升传统农林专业,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学生知识能力结构。聚焦国家粮食安全、森林“四库”建设、“双碳”目标、“健康中国2030”等国家重大战略,优化调整农林学科专业,布局建设一批智慧农业、森林康养、生态修复、乡村治理等新兴农林专业,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服务绿色低碳、多功能农业、乡村生态治理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汇聚多方优质资源,以农科教协同育人推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探索多方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搭建政企校多方交流合作平台,紧密围绕农林区域产业发展需求,聚焦高端农机装备、智慧农林业、现代种业等重点领域,协同开展课程研发、师资共建、生产实践与技术攻关,创建一批未来技术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打造教学型、实训型、就业型3类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推动学生深入农林企业、现代园区、科技小院实践锻炼,促进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着力培育兼具坚实专业基础、宏阔跨学科视野与创新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农林人才。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耕读教育厚植学生知农爱农情怀。依托农科教基地、农业文化遗产地等社会资源,建设一批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开展“耕读中国”等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不断提升知农爱农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