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4 17:05:55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壮阔图景。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系统总结了“十四五”期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30%,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世界第一。这些成就标志着我国制造业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纵观“十四五”发展历程,我国新型工业化成效显著,制造业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和创新活力。5年来,我国制造业“压舱石”作用持续凸显,在全世界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大多数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传统产业通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焕发活力,累计建成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和1260家5G工厂,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全球过半。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成全球最大的网络基础设施,5G基站达459.8万个,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连接数突破1亿台(套),人形机器人等智能装备从展示走向实用。创新驱动成果丰硕,16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突破近700项关键共性技术,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占比超1.6%。绿色发展底色更亮,全球最大新能源产业链已然成型,绿色电解铝年产量超1000万吨,百万吨级氢冶金等技术实现全流程贯通,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业规模全球领先。
然而,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深度调整,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从国内发展看,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仍需加快,部分领域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仍需完善,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面向未来,要坚持问题导向,更好更快推动新型工业化迈上新台阶。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加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投入,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完善制造业创新中心网络布局,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建设中试平台和应用验证基地,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深化数字技术融合。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工程,拓展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建设更多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推动人工智能全方位赋能制造业发展,加快人形机器人等前沿技术产业化进程。支持平台企业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降低数字化转型门槛。注重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协同,促进上下游企业数据贯通、业务协同,打造柔性化、智能化、数字化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认真落实《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加快推进工业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绿色设计和制造工艺。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培育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装备。建立健全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标准体系,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推动制造业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形成绿色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强优质企业培育,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加强财税、金融、人才等政策协同。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加强产业人才培养,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特别注重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让各类经营主体创新活力充分迸发。
(作者系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