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6 09:26:20
10月15日起,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开始报名。延续多年的“国考”迎来了一次重大变化,“35岁门槛”成为历史。新要求明确,报考者年龄上限从35周岁放宽至38周岁,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放宽至43周岁。年龄限制的松绑将重塑公务员招录生态,也对全社会选人用人机制起到积极示范作用。
1994年,中央国家机关首次招考公务员,确定将年龄35岁以下作为报考的基本条件之一,符合当时的社会情况,有助于筛选更多青年人才。这一标准也逐渐被更多用人单位借鉴和沿用,成为社会普遍使用的年龄参照线。时移世易,“35岁”不再单纯是一条招录年龄线,逐渐成为年龄歧视的标签,破除“35岁门槛”势在必行。
两年前开始,上海、山东、四川等地区先行试点政策调整,受到社会普遍欢迎。此次“国考”招新所带来的政策破冰,一方面,既是落实2024年中央相关文件中“消除年龄歧视”的要求,也与渐进式延迟退休相衔接;另一方面,公务员队伍中新加入一批35岁至38岁的成熟职场人、深造后再择业的高学历者,将为政府公共服务带来更多社会经验。
改革牵一发动全身。“国考”招新政策调整是个风向标,具有较强的社会传导效应。首先是打破行业惯性。长期以来,“35岁门槛”从公务员招录扩散至国企、民企,形成职场潜规则。此次“国考”率先松绑,能够倒逼各类用人单位重新审视招聘标准。其次是疏解社会焦虑。35岁左右人群是家庭支柱与消费主力,新举措通过拓宽就业通道,增强了中年群体的安全感。更重要的是,年龄放宽将重塑用人理念,从“唯年龄论”转向“能力本位”,有助于构建更包容的职场生态。
从大范围来看,政策革新将为社会充分就业带来更多机会,形成人才治理从“数字管理”迈向“价值管理”,进一步营造公平友好的就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