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3 19:26:33
清晨的阳光洒进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陈留镇前方园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前方园艺”)的造型车间,金色光束里焊花轻闪,几十名工人专注切割、焊接钢材,金属碰撞声与机器嗡鸣交织,一派繁忙。车间旁边,8米高的“巨龙”已显轮廓,植满绿植似蓄势待发乘风直上,数十名工人正在娴熟的绑植造型菊。
“这是公司最忙碌的两个月,菊花造型都已成型。9月上旬开始,陆续发往福建、新疆、黑龙江等地。”前方园艺经理黄秀语气里满是自豪,“这些造型菊将装点各地的重大节庆活动,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祥符菊艺的魅力。”
在这片以菊花闻名的土地上,一朵朵看似寻常的菊花,正悄然改变着许多人的生活。
种植基地里,花工翟光辉指尖翻飞,熟练将菊枝固定在支架上,翠绿枝叶很快摆出规整造型。“绑扎得松紧适中,不然伤枝秆或固定不住。”他抬头笑着说,“以前总外出打工,一年见不着家人,跟着师傅学了一年技术,现在家门口就能上班,闲了还能侍弄庄稼。”每月4000多元的稳定收入,让他没了背井离乡的奔波:“比在外干零活踏实多了,还能照顾老人孩子。”
如今在祥符区,像翟光辉这样靠菊花“家门口就业”的农民,已有数百人。
沿着乡间小路走进陈留镇前方园艺500余亩现代化基地,温室大棚的温湿度计实时跳动,自动喷淋系统定时补水,工人推着小推车采摘菊花。“年产20万盆造型菊、盆栽菊,在省内数得着。”黄秀说,基地能有这规模,全靠科技帮忙,“以前夏天种菊总烂根,损失不少,后来园艺专家来教‘菊花两段根栽培’技术,难题一下子破解了,成活率提高三成,品质也稳定了。”九三学社开封市委的调研组还常来指导,从品种选育到病虫害防治手把手教,“科技就是菊农增收的‘金钥匙’。”
不远处兴隆乡英茂花木110亩核心种植区同样热闹。“年培育600万株菊苗、50万盆盆菊,不少农户跟着学技术,自己种也能有好收成。”基地负责人王彦杰指着长势喜人的菊苗,眼里满是期待,科技让老菊艺长出了新翅膀。
菊花的价值,还在产业链上延伸。“以前咱祥符菊花多当观赏花卖,价格上不去。”黄秀领着记者走进前方园艺产品展示区,货架上的金丝皇菊茶、菊狮、菊塔模型格外惹眼,“现在不一样,观赏菊有上千品种,食用菊能泡茶做点心,高端造型菊还能接绿化工程,‘身价’翻了好几倍,我们不光卖花,还卖创意、卖服务。”
前方园艺早已成了“种植—加工—设计—施工”的全产业链企业。“去年给福建景区做菊艺景观,不光让祥符菊花走出河南,参与施工的工人也赚了不少。”黄秀说,单工程服务就带动几十人就业。范村乡谢湾村邵凤英就是受益者,“在前方园艺摘菊、包装,一个月挣3000多元,家里土地流转出去还能拿租金,不用出门就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多好!”附近村里不少妇女都在基地上班,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菊花的红利,最终落进了百姓“钱袋子”。祥符区的“土地流转+工资收入+创业分红”模式,让农民收入稳中有升。英茂花木的固定岗位月收入3500-4500元,前方园艺旺季一天雇400多人,日均工资90-200元,手脚麻利的工人月收入能超6000元。
“我家3亩地流转给基地,一年拿3000多租金,自己在基地上班,一个月还收入4000多元,比种庄稼划算多了。”半坡店乡农户王丽君的话,道出了当地村民的心声。
分包种植还圆了农户的“创业梦”。“村里农业种植合作社流转500多亩土地,带动30多户村民种有机菊花,产品通过了北京五洲恒通有限公司的有机认证。”祥符区半坡店乡石槽村支部书记栗永强告诉记者,“现在一亩地收益比种玉米、小麦高出两倍,下一步还要扩种,让更多村民跟着增收。”
如今的祥符菊花,早已不是单纯的“观赏花”。既是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农户增收的“致富花”,更是推动乡村产业升级的“引擎花”,激活乡村活力的“振兴花”。
一朵菊花从田间出发,载着祥符人的致富梦想,开向更广阔的天地,绽放出绚烂光彩。
群众绑扎造型菊花。王恪峰 摄
菊农采摘菊花。王恪峰 摄
菊花种植基地一角。王恪峰 摄
花工整修绑扎菊花。王恪峰 摄
菊展部分造型。王恪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