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4 06:44:07
为什么即便给拖延症患者一些额外的时间,他们也无法按时完成工作?
在美国经济学家塞德希尔·穆来纳森与美国心理学家埃尔德·沙菲尔看来,拖延症患者的问题不是“时间太少”,而恰恰是“时间太多”了。二人在合著的行为经济学著作《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中,共同提出了一个乍听起来有点古怪的观点——“余闲”如果利用不好,会和“稀缺”一样糟糕。
比如,打开美国人的橱柜看看吧!过期的调味汤包、落灰的罐头、从来没用过的餐具……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以至于美国食品市场研究人员专门为这些东西起了一个名字——橱柜遗弃品(Cabinet Castaways)。据他们估计,平均算下来,美国人每从超市买回来10件物品,就有1件会成为橱柜遗弃品。
实际上,许多人的家都称得上“遗弃品博物馆”。记不记得上次你清理衣柜时发现了一件很陌生的衣服,然后自言自语道:“我怎么不记得还有这件衣服!”这些花钱买来的衣柜遗弃品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让你觉得,自己真正稀缺的不是金钱,而是空间。
这也是美国尤其流行自助式仓库的原因所在——堆放大量没啥用却不舍得扔的东西。据测算,美国人平均每年都要花费约120亿美元用于租赁自助式仓库,是音乐类消费的3倍多。自助式仓库共占用了1.86亿平方米的面积。美国自助式仓储协会甚至专门核算过,“仓库顶棚的面积可供所有美国人同时站立其上”。
美国自助式仓储业之所以如此兴盛,有赖于资源充裕所形成的余闲。余闲的存在令人脱离了权衡的困扰,把“这个东西是否真的有用”这样真正值得认真考虑的问题抛到脑后。于是,低效和浪费出现了。
同理,当人们拥有很多空闲时间时,难保不会陷入慢吞吞、懒洋洋的状态,时间就这样被毫无意义地消耗掉了。所以,对于拖延症患者而言,更多时间不过是拥有更多可供浪费的“资源”而已,对按时完成工作是没有什么必然联系的。
反过来说,稀缺如果利用得好,也可以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
试想一下,你马上要出差,现在需要准备行李。你有两个行李箱可供选择,一大一小。此时,你已经把出差可能用到的东西全部堆在床上了,如果你决定用小的行李箱,最可能发生什么场景呢?也许,你会把所有东西按照需求的紧迫程度重新排序,必须要带的东西,放在左边;不那么重要的东西,放在右边。
装箱工作开始了。此时的你开始细心折叠每一件衣物,要么卷成最不占地方的筒状,要么叠得方方正正,以确保行李箱的每一个角落都被充分利用。结果,东西依旧没装下。此时的你会做什么呢?也许是从衣物包里扔出多带的袜子,因为你突然觉得,出差过程中手洗袜子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儿,总比为此额外带一个包来得方便。
但如果你决定用大的行李箱呢?也许你会把床上所有东西一股脑地丢进箱子中,或许还会在临封箱的那个瞬间顺手丢一包零食进去。
为什么同样一个人,做同一件事时,态度会有如此大的差异?答案其实就在于稀缺。对于小行李箱来说,空间最稀缺;而对于大行李箱来说,这个困扰则不存在。
这就是《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这本书讲述的其中一个道理。在两位作者看来,无论是稀缺还是余闲,都会改变人们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二者无所谓好坏,也不必然带来好的或者坏的结果。真正重要的是,人们看待它以及利用它的方式。
用作者的话来讲,稀缺的反面不是余闲,余闲的反面也不是稀缺,二者共同的反面应该是“从容”。同理,稀缺不一定是灾难,余闲也不一定是馈赠,二者的转化或许就在瞬息之间。
从今天开始,做一个不拖延的人吧!像装箱一样过日子,把需要做的工作按照重要性排序,按顺序完成——哪怕在某一刻你突然决定,我累了,后面的事情不做了,那也是个不错的决定。这就好比突然忘掉了自家自助式仓库的位置,谁不会说“断舍离”收获的正是清爽轻松呢?(作者:肖 瀚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