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六局加强协同创新——精绘绿色智造图景

本报记者 周 琳 2025-10-04 06:29:45

伴随机械轰鸣与焊花闪烁,建设者们往来穿梭,钢栈桥不断向深海挺进……不久前,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跨海大桥——大连长海大桥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约79亿元,是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六局”)继浙江宁波舟山港主通道项目后参建的又一个深海特大桥梁工程。

通过深入实施协同联动战略,中建六局持续推动工程技术创新赋能绿色建造,营业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跨越式增长,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成果显著。

技术突破

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中建六局依托重点建设工程项目,推进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培养,不断增强创新能力。

由中建六局承建的郭家沱长江大桥通车两年多来,已成为纵贯重庆东部槽谷的南北向交通大动脉,为高质量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供交通保障。

在长江上建造一座大桥并非易事。“郭家沱长江大桥全长超过1400米,主跨跨径达720米,是国内已建成跨度最大的路轨两用钢桁梁悬索桥。然而,当时国内在大跨度路轨两用悬索桥建设领域经验相对较少,缺乏技术参考。”中建六局高级工程师刘康告诉记者,施工地处三峡库区末端,受蓄水调节影响,水位季节性变化较大,江段周围暗流多,项目团队面临超深基坑开挖、超大方量混凝土浇筑、超高空支架安装拆卸等诸多挑战。

项目团队夜以继日攻坚克难,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个方案一个方案推敲,实现一系列技术突破。“我们创新研发超深锚碇施工技术、超高门型索塔施工技术、点云扫描技术、季节性浅滩钢桁梁整节段架设技术等,总结形成大跨度路轨两用钢桁梁悬索桥施工关键技术,累计推动68项技术成果投入实践运用。”刘康说,基于郭家沱长江大桥研发的系列工程建造技术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瞄准高标准打造质量工程,中建六局持续开展专业领域技术研发,并迅速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天津地铁7号线建设中,施工团队实现超深地下连续墙、负四层盾构始发、超近距侧穿立交桥桩群等7项创新突破;在西安幸福路北延伸工程超大型独塔斜拉桥建造中,项目团队在120分钟内,让重量达4.8万吨的斜拉桥成功实现逆时针旋转69.45度,转体精度控制在毫米级;在福建龙岩大道高架桥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创新“水平二次转体”施工技术,开创钢箱梁斜拉桥独塔单转、塔梁共转先河。

近年来,中建六局在基础设施建造领域持续发力,建立7个省部级企业技术中心,逐步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公司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仅去年就超过20亿元,在大型桥梁、轨道交通、大型公共建筑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建造技术突破,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中建六局科技与设计管理部总经理刘晓敏说,截至目前,公司拥有国家专利2800余项,累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250余项、省部级工法380余项,主编和参编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92项。

扬帆海外

今年中国—中亚峰会期间,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两组蓝色多节车厢列车被成功吊装至阿斯塔纳轻轨项目车站。来自中建六局的近千名建设者对车站外立面的玻璃幕墙和内部站台进行交付前的施工作业。

阿斯塔纳轻轨项目串联多个地标建筑和重点功能区,是中亚地区首条全部采用中国标准和中国装备建造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项目全长约22.4公里,我们承建了其中的18.34公里,共14个车站、15个区间及1个车辆段。轻轨建成通车后,线路两端通勤时间可缩短约一半,推动当地交通基础设施更新升级。”中建六局阿斯塔纳轻轨项目执行经理纪成龙介绍。

“在许多当地人看来,轻轨项目‘一天一个样’。我们在建设中克服了不少困难。”纪成龙说,比如,面对冬季施工长达6个月的挑战,项目团队创新研发适应极端寒冷天气的施工工艺,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施工安排,加快工程进度;为了不影响市民出行,提前模拟施工方案,进行专家论证,从而缩短施工时间、提高施工效率。

近年来,中建六局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坚定推进“出海”战略。中建六局海外部总经理王殿永介绍,针对海外工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本地化合规与文化融合等难题,公司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通过深入调研属地法规构建合规管理体系,确保项目合法推进;尊重当地文化习俗,促进中外员工相互理解,将人文关怀融入工程建设,使项目成为跨文化交流载体。

如今,中建六局海外业务覆盖阿联酋、沙特阿拉伯等17个国家,海外新签合同额连续6年超100亿元,优质高效建成多个海外地标工程,打造中国建造的闪亮名片。

转型升级

如何在不触碰水面、不造成环境污染的情况下建成一座跨海大桥?在不久前天津举行的2025中国水博览会上,中建六局携“人工湿地建造技术”“堤身填筑智能碾压施工技术”等多项绿色建造“黑科技”亮相。其中,“不落地移动式钢平台”施工装备——“空中造桥机”备受关注。

“这个装备及相关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文莱淡布隆跨海大桥项目的建造中。大桥穿越未经开发的原始热带雨林及大片沼泽地,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施工环境保护要求极其严格。”中建六局高级工程师靳春尚告诉记者,“我们创新研发出‘不落地’施工法,机械设备全程零着陆,桥梁桩基及架梁等施工作业全部在移动钢平台上完成,不触碰沼泽地面,不破坏雨林植被,实现绿色智能高效建造。”

近年来,中建六局秉持绿色建造理念,因地制宜对建造全过程、全要素进行统筹,促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建设白沙长江大桥过程中,为避免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繁衍栖息产生影响,中建六局建设者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在大桥锚碇基坑作业时,放弃便捷高效的传统爆破开挖法,将静态液压劈裂开挖及多种机械组合开挖法相结合,将震动和噪声降至最小。“即使施工难度增大、建设成本更高,也要保护好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中建六局工程师李阳说。

为提升建造绿色化水平,中建六局以旗下位于天津市宝坻区的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为依托,创新研发轨道交通全预制系列产品,已应用于国内20多个重点轨道交通项目。与传统建造工艺相比,该系列产品预制精度达到毫米级,施工效率提升3倍,减少60%的碳排放。

3年多来,中建六局有50多个项目获得全国绿色建造施工水平星级评价。“我们将不断探索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加速向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智能建造、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推动建筑业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建六局党委书记、董事长王瑾说。(经济日报记者 周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