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舒兰市新安乡联合村村民于金发——幸福路越走越宽

2025-10-04 06:29:34

我叫于金发,今年56岁,是吉林省舒兰市新安乡联合村的庄稼人。我们村地处山区,前些年全村就靠种玉米和水稻为生,曾是省内有名的贫困村。活到这把年纪,我做梦也没想到能过上今天这样的好日子。

就说村口那条路吧。以前春天化冻后全是泥坑,最深的地方能没过小腿。2020年春天,舒兰市里来人量了又量,没多久就轰隆隆开来了压路机,柏油路从村头铺到村尾,路况焕然一新。

村东头那片光伏板,是这几年最显眼的新物件。一大片蓝色板子在太阳底下闪闪发亮,离老远就能看见。那是国网吉林供电公司帮村里建设的。刚开工时,村里人都犯嘀咕:“这玩意儿能顶饭吃?”可项目投运后,每到春节前,村部都会用大喇叭喊村民去领光伏分红。第一次领的时候,我揣着存折去银行看了一下,好家伙,分到了1000多元!现在村里人都说:“这项目真中用,太阳都给咱送钱!”

说到挣钱,就不能不提村西头的豆油厂。以前咱村人种的黄豆,拉到镇上卖不上价,现在村里豆油厂的笨榨豆油装在印着“联合村”字样的瓶子里,卖进了在吉林市的大超市。我去厂里帮过工,看着金黄的豆子倒进机器,榨出香喷喷的油,心里别提多亮堂了。厂里17个工人,多半是脱贫户,现在每月能领千元左右的工资,销售好的时候能领更多。

前些年,历经两轮农网改造升级,吉林市实现了村村通电,村民用电灯不再犯愁了。可是,由于村子里的基础设施差,电力设施落后,一到晚上灯泡就忽明忽暗,想用电饭锅都怕跳闸,大功率的电器更用不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发展。2017年,国网吉林供电公司帮扶队来到村里,带着仪器挨家挨户查线路,爬电线杆子比村里人还利索。领头的黄队长握着我的手说:“于大哥,请放心,电的事儿包在我们身上,肯定让大伙儿用上‘舒心电’‘致富电’。”

这个黄队长名叫黄再军,是一名“60后”,被组织选派到联合村当驻村第一书记。当时,他建立了“贫困户档案卡”“精准扶贫档案包”,还向公司申请为村里实施增容改造,投入13万余元架设了变压器和用电线路。改造完成后,我家新买的冰箱、洗衣机同时使用,也不用担心断电。冬天用电暖气,屋里暖洋洋的,比烧煤干净还省事。对了,村里豆油厂那台大机器,就是供电公司专门架了变压器才转起来的,要不哪有现在这红火劲儿!

电力稳了,致富的门路也跟着来了。电力部门知道咱村适合种绿色水稻,就帮着联系农业专家,教咱科学种植,还协调资金建了电气化灌溉站。只需要按个按钮,清水就顺着管道流进稻田,省了很多力气。他们还帮村里建了农产品加工点,通了动力电。我家的水稻收下来,直接在村里脱壳、包装,贴上“联合村”的牌子,通过电商平台卖到全国各地。

更让人高兴的是,年轻人开始回村了。我家侄子以前在长春打工,去年回来承包了2公顷土地种人参,还养了100多只笨鸡。他说现在村里路通、电足,搞养殖有专家指导,卖货有电商帮忙,比在外头漂着强多了。前几天,他说要在院子里搭个直播间,自己也当主播试试。

听村干部讲,去年村里脱贫户、监测户的人均纯收入达16816元,同比增长15%。如今,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望着远处的青山和近处的新房,我总忍不住想:这还是当年那个穷得叮当响的联合村吗?土房变成了砖瓦房,土路变成了柏油路,还配上了明亮的路灯,产业致富越搞越起劲,傍晚的村文化广场不时传来村民跳广场舞的欢声笑语。现在的联合村就像夏天院墙上的牵牛花,一天比一天旺,一天比一天艳!

(马洪超采访整理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