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发力化解绿电交易难题

徐东涛 2025-10-04 06:29:00

绿电交易是沟通绿电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当前,我国绿电交易市场仍处于建设初期,化解国内绿电交易难题,需在基础建设、市场机制、技术创新等方面发力。

宁夏完成绿电园区首笔绿电交易;从内蒙古到上海,远景实现绿电交易全流程闭环;今年上半年广东省绿电交易量同比增长超过60%……当前,不少地区采取积极举措,统筹协调发展绿电交易。绿电交易是沟通绿电生产与消费的纽带,良好的绿电交易机制有助于确保绿电稳定供应与消纳,更好地推动我国绿色低碳转型。

近年来,我国绿证和绿电交易量不断增加,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新能源发电总量的比例持续高升,从2016年的不到17%提升至2023年的61%。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各电力交易中心绿电交易总量达233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5.2%,能源低碳转型的活力不断激发。例如,2024年山东省新增绿电供给4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9%,首次实现年度新增用电全部由绿电供应。整体而言,我国绿色电力生产和消费电量在持续增长。

不久前发布的《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加强全国碳市场与绿电、绿证等市场化机制的政策协同。当前,我国绿电交易市场仍处于建设初期,具体来讲主要存在几方面问题:一是绿电生产和消费逆向分布。风电、光伏等绿电资源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内蒙古等西北地区,而我国用电负荷中心多位于长三角、珠三角一带,导致绿电资源禀赋与需求的不平衡;二是绿电认证机制有待完善。绿电认证的适用性差和认证机制的不完善,进一步限制了绿证国际认可度的提升和绿电交易市场的拓展;三是绿电生产传输不够稳定。绿电产量受季节和气候变化影响较大,难以为市场提供预期的稳定电能,进而增加了绿电交易的不确定性。化解国内绿电交易难题,需在基础建设、市场机制、技术创新等方面发力。

打破空间局限,实现多能互补。加大对绿电直流电网的建设,实现绿电的“西电东送”,解决东西绿电的区域供需矛盾,但要做好绿电的追踪和计量,为后期绿电认证做准备。例如,为了推动“绿电入鲁”,山东省积极筹备“陇电入鲁”工程的建设。采用“农光互补”等绿电生产模式,在用电高负荷地区分布式安装光伏和风机,并鼓励分布式可再生电能参与绿电交易,实现差序补能、多能互补,缓解区域用电压力。一个典型例子是,2023年杭州亚运会实现了亚运会历史上的100%绿电供应,绿电交易电量达6.21亿千瓦时,其中一部分来自青海、甘肃、新疆等地集中式的光电和风电,一部分来自浙江省内分布式的光电和风电。

健全绿电认证,完善交易市场。完善绿电交易认证机制,建立多渠道认证途径,以适应全行业绿电消费诉求,缓解高耗能产业发展压力。加强绿电交易与碳排放权的有效衔接,促进绿电交易市场的良性发展,实现绿电交易、绿证交易与碳交易市场的有机融合。建立完善的监督和追责机制,对绿电生产、绿电计量、绿证核发、绿电交易等环节予以实时动态追踪和监督,并核对电企与用户提供的绿电消纳数据,对造假行为给予相应惩罚,强制约束和规范电企与用户间的不当行为,提高绿证权威性。加快构建国际绿电标准互认体系,增强在国际绿电规则制定方面的参与度和话语权,提高我国绿证的国际认可度,使绿证交易市场化、规范化、国际化,推动国内绿电在更大市场范围内交易。

强化绿电储能,稳定绿电生产。加强绿电储能技术研发,生产高效安全的超级电池储存绿电,平抑绿电接入电网带来的波动性;延长绿电生产链,推广绿电制氢技术,通过制备、存储绿氢来持续供应能源交易,减缓外部环境对绿电生产的影响,实现电力在供给端、输送端与用户端的稳定运行。打造电网智能化平台,构建连接用户与设备的智慧物联体系,实现电网、设备与客户状态的动态采集、实时感知和在线监测,提升绿电系统的协调和消纳能力,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经济性和灵活性。对绿电市场的各类数据要素进行实时分析,提高电力需求预测的准确度,保障绿电交易顺畅进行。持续探索更多绿电交易方式,向经营主体提供丰富选择,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作者:徐东涛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