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7 15:26:55
一场秋雨过后,河南省方城县博望镇万亩黄金梨进入采摘销售期,农户在田间地头忙着采摘、称重、运输,产销无缝对接。
“黄金梨销售高峰期,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货车进出,路修的好,果子销路也更顺畅。”9月14日,博望镇前荒村黄金梨收购点负责人苗金珂介绍,其收购的黄金梨还通过国际贸易远销印度、欧美等地。
博望镇是方城最大的黄金梨种植基地,全镇50余个行政村中,38个村实现规模化种植,种植面积2.3万亩,年产值超2亿元。
要想富,先修路。近年来,方城县围绕“四好农村路”建设要求,以“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为目标,持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全县3291.32公里农村公路如毛细血管般进村入户、连通城乡,编织出群众美好生活新图景。
从“通行路”到“振兴路”,农村路网激活发展新动能。从名不见经传的偏远之地,到游客纷纷前往“打卡”,广阳镇三贤村7公里旅游公路,带动周边民宿、农家乐、露营基地等乡村游,景点年接待游客达5万余人次。“我们露营地就开在路边,今年暑期,一天最多接待了二三百人。”三贤山露营基地负责人朱进超说。
早在2017年,方城县硬化道路实现“村村通”。在此基础上,紧扣特色产业、全域旅游发展需求,方城县累计投入13.24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742.9公里,重点打造产业路、资源路、旅游路199.6公里,推动当地旅游业、中药材种植业、特色林果业蓬勃发展。
如今,赵河镇孙彰村的供港蔬菜通过冷链端上国际餐桌,小史店镇红薯制品远销国内外,柳河镇段庄村木瓜、杨集镇尹庄村软籽石榴、四里店镇余庄村蚕桑产品的品牌知名度持续攀升。
“四好农村路”不仅串联起农村特色产业与全国大市场,更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在城乡地区双向流通,助推方城一批特色产业乘势壮大,多个地理标志品牌接连涌现,超10万名群众吃上“特色产业饭”。
在实现农村公路“量”的增长后,方城县将“管好、养好”作为关键,建立“县有综合执法员、乡有监督员、村有护路员”三级管护队伍,常态化开展路产路权保护与超限超载治理,并将公路管养与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结合,纳入乡镇督查考核。同时,落实“县、乡、村”三级养护机制,明确“定人员、定路段、定职责、定标准、定奖惩”要求,实现农村公路列养率100%;推行“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模式,每个行政村配备2名专职保洁员,保障路域环境常新。
“运营好”是“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核心落脚点。当前,方城县开通城乡公交线路6条、农村客运班线48条(其中13条实现公交化运营),覆盖398个行政村;建成小型物流园3家,乡镇快递网点91家,村级便民服务站(中国邮政)554家,统筹整合物流、快递业务,打通农村配送“最后一公里”,实现农村特色产品外销与城市消费品下乡的高效衔接。
两个月前,方城县投放的无人驾驶智能快递车,如今已在城乡地区常态化穿梭。技术团队依托畅通路网,事先规划“乡镇网点-村级服务站”专属线路,在电子地图标注固定停靠点,在村级主干道设置反光标识与避让提示牌,确保车辆“行得通、跑得稳”。
数据显示,方城县已有42个行政村享受到“无人配送”服务,日均配送量1.2万件,效率较传统人工提升50%,偏远村庄配送时间缩短、单件配送成本下降,实现“一升两降”良性效果。
如今,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如“玉带”般缠绕在方城的绿水青山间,遍布县域全景的“四好农村路”,已成为助推当地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加速器”。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建设目标,聚焦智慧化赋能、精细化养护、协同化治理、高效能运行精准发力,全力构建安全、便捷、舒适、智慧的农村公路网络,为乡村振兴和群众美好出行提供更坚实的交通支撑。”方城县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景敏说。
航拍下的河南省方城县柳河镇段庄村“四好农村路”。刘文举 摄
航拍下的河南省方城县广阳镇三贤村旅游路。赵子昂 摄
航拍下的河南省方城县杨集镇“彩虹路”与郑渝高速铁路在此交汇。赵子昂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