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7 15:58:57
记者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上获悉,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国科学院与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于2025年9月22日至25日在浙江杭州举办。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何宏平介绍,这是十年一届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首次在亚洲举办,也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参与范围最广的一届盛会。
“人与生物圈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1年发起的一项政府间大型科学计划。我国于1973年加入该计划,并于1978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目前,我国共有34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数量居亚洲首位。
何宏平透露,本届大会将发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2026—2035)》,制定未来十年发展蓝图;还将发布《杭州宣言》,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应对生态环境挑战、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坚定决心。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作为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主席单位,近年来,中国科学院联合相关部门,依托“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系统推进科学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比如,在濒危物种保护方面,通过推进国家公园与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等,大熊猫、东北虎豹、藏羚羊、长江江豚、福建天麻等一大批珍稀濒危物种种群稳步恢复,栖息环境持续改善。在新技术集成应用方面,中国科学院开发了集图像、声纹与视频于一体的动植物物种智能识别技术,融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和移动智能终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监测体系,在武夷山、卧龙、车八岭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开展示范应用,为“智慧保护区”建设、管控分区、生态修复和廊道规划等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
“在‘两山’理念提出20年之际,中国将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为契机,汇聚全球生态治理智慧,进一步深化国际科技合作,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治理关键技术攻关,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普惠性成果及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何宏平表示。
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是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也是实施“人与生物圈计划”的重要依托。国家林草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司长袁继明介绍,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将更多优质生态空间纳入自然保护地范围,解决了过去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分割、野生动物栖息地破碎等问题;实行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治理,首批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整合了原有的120多个自然保护地,自然生态系统质量稳步向好,例如三江源国家公园草地植被盖度和产草量分别比10年前提高30%和11%以上,藏羚羊、雪豹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持续增长。
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肖放说,近年来,我国在渔业发展上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生产与生态同行”,给鱼儿们“放产假”、给捕捞“立规矩”、给资源“勤补货”、给鱼儿“建家园”、给濒危物种“强保护”,一些积极的变化已经发生: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的势头得到了遏制;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在慢慢回升;2021—2024年,长江流域累计监测到土著鱼类344种,比禁渔期前增加了36种;长江江豚等濒危动物露面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保护水生生物资源,不仅有利于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还能让我们看到‘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的美好景象。这与‘人与生物圈计划’提出的‘人’是生物圈的组成部分,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高度契合。”肖放表示。
在大会举办地杭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样效果显著。浙江省林业局局长董旭斌告诉记者,近年来,通过实施西湖、西溪、大运河等一些综保工程,野生动植物的“生命家园”更加稳固。如今,很多人到西湖看风景也看松鼠,拍风光也拍鸳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成效,老百姓看在眼里、乐在心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通过大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杭州作为全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占比6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了28.8%,主城区公交100%新能源化,每组数据都是城市绿色转型的有力注脚。”董旭斌说。(经济日报记者 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