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6 12:28:42
新能源车险曾经是财险公司经营中的棘手板块。高出险率、高赔付率,让这一新兴市场陷入承保亏损的困境。然而,随着多家上市险企披露2025年中期业绩,这一情况正在发生转变:部分头部财险公司在新能源车险领域实现了承保盈利,行业向上向好的曙光初现。这一变化不仅意味着新能源车险开始摆脱“高赔付、难盈利”的魔咒,更昭示了车险市场格局正在迎来重塑。
从连续亏损到初现盈利,新能源车险的转机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力量合作的结果。今年年初,监管部门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在降低维修使用成本、推动产品创新、完善风险分担机制等方面为行业指明方向。行业协会先是推出了新能源车险示范条款,随后搭建起“车险好投保”平台,为高赔付风险车型的承保提供了分担渠道,缓解了险企的后顾之忧。
科技的进步也不断助力风险减量。人工智能定损、智能核保、大数据风控等手段日益成熟,帮助保险公司更精准地识别风险、控制赔付。与此同时,新能源车企在电池模块化设计、安全驾驶辅助系统等方面不断突破,维修成本下降,事故率降低,保险风险逐渐收敛。更重要的是,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断攀升,用户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从前期以网约车等高频使用群体为主,逐渐转向以家庭用户为主。有研究机构测算,目前新能源家用车用户已接近七成,新能源车主的驾驶行为更稳健,出险率更低,这为险企盈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过,实现承保盈利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保持这一态势,推动新能源车险经营持续向好。保险业不能满足于账面的好转,而要主动扮演“价值共创者”的角色。近年来,一些头部险企已将部分盈利转化为产业投入,设立新能源创新基金,参与智能驾驶风险研究,以保险资本支持电池安全和驾驶技术突破。这标志着保险从单纯的风险承担者,逐步走向新能源产业的赋能者。
理赔数据也正成为制造升级的助推器,不少车企已利用保险事故数据优化车型设计和零部件工艺,使故障率和理赔率显著下降。这种良性互动,既降低了出险率,也提升了车险经营质效,形成了产业与金融的双赢。与此同时,统一的行业标准亟待建立,无论是动力电池检测规范,还是智能驾驶保险责任界定,都需要保险业与车企、监管部门协同推动。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生态共建、风险共担。
需要注意的是,盈利拐点并不意味着风险消散。新能源车险市场的迅速扩张,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财险公司加速入局。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燃油车险时期的价格战、费用战等乱象,有可能在新能源车险市场出现。同时,新能源商用车险依然处于亏损状态,综合成本率依然有上行压力。如何保持盈利的可持续性,仍是摆在财险业面前的重大考验。保险公司必须守住定价理性,避免盲目拼费用。头部险企要将盈利转化为长期投入,推动风险减量技术迭代;中小险企则应探索差异化路径,如充电生态保障、区域化服务等,以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
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突破技术、成本与市场的多重瓶颈,进入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保险业唯有以同样的魄力和定力攻坚克难,才能真正把握时代机遇。唯有以专业能力化解风险,以共赢思维凝聚生态,以敬畏之心守护拐点,才能让新能源车险从“被动承保”走向“主动管理”,从“单一盈利”走向“生态共赢”,真正成为推动绿色出行和产业升级的金融力量。(经济日报记者 武亚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