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6 06:29:53
从火热的工厂车间到璀璨的万家灯火,从飞驰的动车组到街头的新能源汽车,从戈壁荒滩上列阵的“光伏蓝海”到大草原上连绵的白色风车……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人人离不开它。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全社会用电量达1.0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6%,单月用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大关,创下全球纪录。“十四五”时期前4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量已达“十三五”时期增量的1.5倍,预计5年新增用电量将超过欧盟的年度用电量。这些数据映照出的,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蓬勃活力。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构建起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新能源专利数占全球四成以上,光伏转换效率和海上风电单机容量不断刷新世界纪录……国家能源局近日公布的“十四五”时期能源成绩单,清晰地展现出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我国已成为世界能源转型的重要推动者。
今年上半年,风光发电量的增量超过全社会用电量增量。“十四五”时期以来,新能源发电量增量占全国新增发电量的近50%,推动非化石能源供应总量增长近50%。与此同时,以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等为代表的绿色低碳产业快速崛起,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它们既是用电需求新的增长点,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这个夏天,我国电力负荷不断创下新高,全国经历了大范围高温、暴雨洪涝和台风等极端天气,但电力基本保持平稳运行。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跨区域资源配置能力,不仅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和保供稳价机制,还布局建设国家级电力应急支撑体系,着力提升煤炭、油气应急保障能力。能源电力系统长期保持稳定可靠运行的背后,是无数人的辛勤付出。
电力作为一次、二次能源转换的枢纽,处于能源体系的中心环节。随着新能源逐步转为主体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对电力市场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在技术上不断突破,更需在市场机制上勇于破冰。能源安全、绿电消纳、价格疏导等难题,难以在小区域内平衡解决,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成为必然选择。以市场化方式,在全国更大范围内实现电力资源优化配置,才能有效应对能源转型过程中的种种挑战,让“塞北的风点亮湾区的灯”照进现实。
(作者:邓 浩 中国经济网供稿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