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5 13:43:36
如何构建一条兼具韧性、协同与本土融合的全球“生命链”?在日前举办的全球供应链CEO圆桌战略对话上,与会嘉宾就此深入交流对话,共探供应链从战略拓荒到生态融合的进阶之路。
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燕添出席并致辞,建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许晓曦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首席专家宋志平,经济学家周其仁,海尔集团总裁梁海山,格林美董事长许开华、罗兰贝格全球联席总裁戴璞等参会并展开深度对话。
图为全球供应链CEO圆桌战略对话现场。(资料图片)
“我们正在经历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引领’的身份转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胡大剑指出,出海正从单一的产品输出,升级为涵盖品牌、技术、资本与标准的全链条输出,从追求规模速度转向注重质量与可持续性。中国企业已成为全球供应链重构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建发股份有关负责人表示,供应链企业有望成为新一轮全球产业重构的重要推动者,“建发愿以供应链为纽带,深化协同、共拓蓝海,探索企业全球化发展新路径,开创合作共赢新模式”。
宋志平提醒,企业应避免“一窝蜂”式盲目扩张,善用平台型企业的全球网络。“像建发这样的‘中国式商社’,在全球百余国拥有商业触角,能为企业提供渠道支持与本地洞察。”“走出去不是征服者,而是合作者、融合者,要与当地企业共生共赢。”
江汽集团总经理李明认为,汽车产业正面临新生态、新价值链的重构。“企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核心特长,做好中高端产品,才能在全球分工中确立独特价值。”
本次圆桌将企业出海路径划分为三个阶段,揭示了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深层逻辑。
在战略拓荒期,“要不要去?去哪儿?怎么去?”是首要命题。宋志平强调,布局需理性,节奏要稳健。平台型企业可成为“出海跳板”,降低试错成本。
进入体系深耕期,“如何活下来、如何立足成长”成为关键。格林美董事长许开华认为,全球化“必须建立资源、技术、产业链的联盟整合,以技术为泥,生态为田,打造全球市场联盟。”紫金矿业市场总监黄孝隆则警示风险:“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加剧,企业必须筑牢合规底线,坚持合法经营,与当地共同发展,才能稳固根基。”
到了生态融合期,出海的终极目标已非销售,而是成为本土化企业。海尔集团总裁梁海山分享了“三位一体”创牌经验,而海尔连续16年蝉联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正是有力印证。罗兰贝格全球联席总裁戴璞观察到,中国企业出海范式正在转变:“从出口导向转向全球化运营,若能将中国优势与本土资源深度耦合,潜力将被更大释放。”
在闭门研讨中,企业家们围绕“供应链、反内卷、破局要素”展开头脑风暴,强调“未来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之间的零和博弈,而是生态系统的协同进化”。
远东控股创始人蒋锡培强调,出海基础在于国内业务做深做透。“拓展海外要审时度势,找到能互相欣赏、促进的好客户、好市场,才能彼此成就。”安踏集团副总裁李玲指出,消费品出海需尊重品牌基因:“收购后要保持各品牌独立价值,提供本土化商品,逐步建立中国品牌做高价值产品的认知。”
中远海运散运总经理陈新川呼吁共建共赢生态:“优势企业不应过度挤压上下游利润,唯有坚持共赢理念,才能提升中国全球供应链的整体韧性与竞争力。”中国信保总经理王虹则从风险视角提醒:“要评估当地成本竞争力与市场潜力,锚定有价值的空间,才能确保经营成果。”
正和岛创始人刘东华表示,出海的本质是去更大市场寻找更好客户,必须带着好技术、好产品、好服务走出去,建立信任生态,惠及所有伙伴。
这场对话勾勒出一条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路径,更在提醒我们:中国企业的“链”路突围,将是一场关于信任重建、价值共创与文明互鉴的漫长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