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数字人:在技术迭代中进化

□ 证券日报记者 袁传玺 2025-09-15 07:01:45

  曾几何时,虚拟数字人如一颗耀眼新星划破资本市场的天际,熠熠生辉。这几年,光环退去,高企的运营成本、低回报的现实压力与尚未突破的交互瓶颈,共同构成了行业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喧嚣散尽,虚拟数字人逐渐淡出舞台,转身潜入产业后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齿轮。

  记者近日对数字人产业进行调研,了解当前行业走势,探寻发展前景。

  从追捧到降温

  2021年,虚拟美妆数字人“柳夜熙”爆红,随后,不少品牌虚拟代言人登场,掀起科技与娱乐融合的浪潮。资本竞相追逐,A股概念股轮番涨停,虚拟数字人被推上商业神坛。

  企业纷纷跟进,推出自家虚拟代言人:屈臣氏推出“屈晨曦”,花西子携手“花西子虚拟人”,连招商银行也上线“AI小招”,试图在数字人市场抢占先机。

  一时间,“3个月造星、6个月回本”成为行业口号,从上海咖啡馆到北京投资路演再到广州拍摄棚,行业内几乎所有人都相信,只要整合算法、美术和营销,虚拟数字偶像就能批量化生产并带来巨大商业回报。

  然而,表面繁荣难掩现实困境。虚拟数字人高昂的制播与运营成本逐渐显露。创壹科技CEO梁子康坦言,在推出“柳夜熙”前,半年多时间内研发人员与技术设备等投入已达百万元级别,第一条柳夜熙的短视频成本高达数十万元。

  企业逐渐意识到,虚拟数字人并非“低投入、高回报”的捷径。随着用户新鲜感退潮,不少曾被寄予厚望的虚拟代言人悄然从平台首页撤下,仿佛从未存在过。

  QuestMobile报告显示,2023年虚拟主播的GMV(商品成交总额)不足真人主播的1/5,用户付费意愿持续走低。抖音平台虚拟主播平均观看时长从2022年的15分钟降至2023年的5分钟,粉丝流失率超40%;快手电商也取消了对使用官方数字人直播间的额外流量支持。

  “虚拟数字人热度的确有所降温,但这并不意味着技术价值消退,而是市场从狂热回归理性的必然结果。”广州艾媒数聚信息咨询股份有限公司CEO张毅认为,行业面临三重挑战:一是早期数字人依赖动作捕捉与图形渲染技术,表情僵硬、交互延迟等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技术同质化导致受众审美疲劳。二是成本收益失衡。高质量3D数字人制作成本居高不下,而2D数字人因模板泛滥陷入价格战。三是应用场景局限,泛娱乐化应用占比过高,IP运营能力不足,多数项目难以持续盈利。

  深耕产业需求

  伴随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快速发展,虚拟数字人产品逐步升级为“数智人”——运用自然语言处理(NLP)、语音识别、图像识别与情感分析等技术,实现更智能、更拟人的交互。

  技术厂商通过模块化工具和SaaS平台降低制作门槛,推动数字人快速部署至金融、医疗、教育、企业服务等实用场景,走下“偶像神坛”,深耕产业需求。

  “C端偶像经济受限于高投入、强竞争与用户审美疲劳,生命周期缩短。”张毅认为,B端需求明确,客服、直播、教育助手等场景可规模化复制,通过AI实现24小时高效服务,成本收益比更优。

  例如,在直播领域,罗永浩数字人近期在百度电商完成首场直播,吸引超1300万人次观看。其中,GMV突破5500万元,部分3C、食品等核心品类商品带货单量超罗永浩5月同期真人首秀数据。

  记者观察到,该数字人形象生动,复刻真人神态与动作,在介绍商品过程中时而调整座位,时而用手指敲桌,交互自然流畅。“罗永浩数字人已达到媲美头部主播的体感效果。”百度副总裁平晓黎说,随着多模态大模型发展,虚拟数字人效果有望持续优化甚至超越真人。

  在今年京东“618”期间,数字人主播已能够上手测试产品,交互更显人性化。数据显示,京东数字人带货能力超越80%的真人主播,共1.7万家品牌商家使用数字人直播。

  随着AI技术能力的不断提升,虚拟数字人商业化路径日益清晰。百度财报显示,二季度数字人产生的收入环比增长55%,估算规模约5亿元。

  IDC中国高级分析师杨雯表示,数字人直播通过技术驱动重构电商价值链。厂商竞争核心在于场景化创新与用户体验优化,而非单纯技术堆砌。只有实现技术、内容、商业的深度协同,才能真正释放数字人主播作为电商增长引擎的潜力。

  “但其长期发展仍需应对三重挑战:技术需实现从功能复刻到情感共鸣的跨越,生态需在平台稳定与技术替代可能产生的风险之间找到平衡点,监管需建立跨平台标准框架。目前多数平台对数字人主播仍持谨慎态度,未来能否规模化发展尚存不确定性。”杨雯补充道。

  市场加速扩容

  尽管挑战仍存,但虚拟数字人产业发展并未止步。大模型迭代与智能体技术的涌现,推动市场加速扩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预测,2025年我国虚拟数字人核心市场规模将突破48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6400亿元。

  资本市场也重新关注这一领域。IT桔子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7日,虚拟数字人领域年内共发生投融资案件23起,接近2024年全年数据,总金额达35.07亿元,平均每起融资超1.5亿元。

  政策层面同样释放出积极信号,为虚拟数字人产业发展按下“加速键”。7月7日,上海发布《上海市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支持数字人、数字孪生、虚拟现实、感知交互、空间计算等关键技术领域开展前瞻性技术攻关。

  除了上海,今年以来,多地积极布局数字人领域。仅6月份,西宁、绵阳等多地政府部门上线了新款数字人,在赋能行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服务便利。

  随着应用深入,虚拟数字人涉及的伦理与法律问题也逐渐显现,包括数据隐私、版权争议等多重权益纠纷。

  近日,北京互联网法院通报一起虚拟数字人著作权侵权案,法院认定涉案虚拟数字人形象具有独创性,应受著作权法保护,被告行为构成侵权。

  北京互联网法院法官朱阁指出,虚拟数字人由外在表现及技术内核两部分组成。在外在表现层面,若来源于真人形象、使用真人数据,则涉及自然人的肖像、声音等人格权益的保护。反之,具有独创性的虚拟数字人形象构成美术作品,可以通过著作权法予以保护。技术内核中的代码可作为计算机软件受保护,符合要求的算法和数据也可能构成商业秘密。

  平台方也在加强治理。抖音生活服务内容生态与体验负责人罗永翔介绍,随着AI技术迭代,数字人可被用于操作大量账号冒充真人直播,存在误导风险。平台去年优化了对AI主播的识别能力,累计处理超17万个录播直播间,封闭了3万多个账号,打击了2800多个黑商团伙。

  今天,虚拟数字人并未消失,而是在技术迭代中酝酿重生。AI大模型的爆发,如GPT-5、百度文心一言等大模型的成熟,为虚拟数字人注入“智慧灵魂”。产业界共识是:未来5年,数字人将摆脱“花瓶”标签,走向实质性赋能,成为撬动智能制造、文娱消费的新增长极,以及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工具和经济增长新变量。(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证券日报记者 袁传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