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8 05:59:23
截至2024年底,全球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约83.2吉瓦,我国累计装机容量达43吉瓦,占全球市场份额50%以上。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市场,产业规模领跑世界。同时,随着项目向深远海加速拓展、技术复杂度上升,叠加电价补贴全面退坡,行业也面临成本激增与盈利下降的挑战。融通共链通过跨产业深度协同能有效分散风险、优化资源配置。
技术协同,跨产业借力打力。海上油气平台数十载积累的防腐抗压、深水安装技术,是海上风电基础结构的坚实后盾,两者在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挑战面前,共享着抵御风浪的智慧结晶。风电主轴轴承所需的超高精度与可靠性要求,与航空航天、精密机床领域异曲同工,协同攻关核心材料与制造工艺,能够节约研发成本,共同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风机内复杂的变流器、传感器与智能控制系统,底层逻辑与工业互联网、智能船舶领域相通,平台互通、技术共享将大幅提升海上风电智能化水平与运营效率。跨产业技术融合以乘法效应突破单点瓶颈,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推动海洋经济整体跃升。
资源复用,实现从专属向共用转变。风电大型部件的专用码头与重型吊装设备,通过适当改造可服务于大型海工装备制造或远洋运输,提升稀缺岸线资源与重型装备的利用效率。专业风电运维船舶与团队强大的海上作业能力和监测设备,可为海洋环境调查、生态监测以及海上应急救援提供即时支持。为风电选址和运营量身打造的高精度海洋气象、水文数据库,是渔业捕捞、航运安全、海洋科研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通过跨产业资源协同,资产利用效率显著提升,成本大幅降低,实现产业价值多元化拓展。
海上风电这条以能源电力为核心,汇集海洋工程、高端制造、智能控制、气象服务以及生态修复的产业链,正以其长链条、高关联、强带动、广辐射的特质,成为海洋经济的重要支点。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发布《“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明确提出重点建设山东半岛、长三角、闽南、粤东、北部湾五大海上风电基地,标志着我国海上风电开发迈入规模化、基地化发展的新阶段。在各项政策有力推动下,以五大基地为代表的海上风电集群建设加快落地实施、成效斐然,为海上风电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山东半岛基地立足北方,规模化开发成效显著,基地总装机容量580万千瓦,依托渤中、半岛南、半岛北项目群,建设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成为引领我国北方海上风电发展的标杆区域。长三角基地以江苏盐城为核心、上海为技术前沿、浙江为制造枢纽,形成全球领先的海上风电产业集群。截至2024年底,长三角基地累计装机容量1840万千瓦,其中江苏省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率先突破千万千瓦大关。粤东基地累计装机容量突破400万千瓦,占广东省总量的36%,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建成40兆瓦级实验平台,吸引龙头企业入驻。
海上风电规模化发展形成“技术突破—成本下降—市场扩张”的正向循环,显著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规模化驱动技术创新,海上风机单机容量从早期的3兆瓦提升至20兆瓦级,叶轮直径突破250米,闽南基地率先实现国产16兆瓦超大容量机组批量化应用,全球首台26兆瓦国产化机组下线,发电效率提高30%以上。长三角基地的江苏如东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打破了欧洲柔性直流输电的垄断,解决了海上风电远距离输电难题,为海上风电规模化送出提供技术模板。规模化驱动产业升级,海上风电全产业链自主可控,国产化率超90%,关键部件如叶片、齿轮箱、发电机全球产能占比60%至70%,全球前10整机制造商中占7席,江苏盐城、广东阳江等基地实现“3小时供应链”,带动投资超200亿元。同时,规模化有利于实现集约用海以及集中采购、建设、安装和运维,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长三角基地固定式基础海上风电项目造价已从1.5万元/千瓦降至1万元/千瓦以内。
集群化、基地化发展有效促进了海域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和立体化开发。装机规模跨越式增长、全产业链加速完善、技术创新持续突破、开发模式优势尽显,共同提升了我国海上风电产业的全球竞争力。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政策协同、加强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推动我国海上风电从规模领先迈向质量引领,为加快能源结构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注入强劲动力。
(作者系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新能源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