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6 06:36:21
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试点探索期。2007年,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在渤海绥中海域竖立起国内第一台海上风电试验机组,单机容量1.5兆瓦,拉开了我国海上风电开发的序幕。2010年,我国首座海上风电场示范工程,也是亚洲首座大型海上风电场的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正式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在海上风电建设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同年,国家能源局、国家海洋局制定《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并启动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招标,开发沿海风电资源步伐逐步加快。
二是规模发展期。2014年,我国出台近海风电和潮间带风电标杆电价政策,使得投资海上风电的收益预期更加明确。同时,国家层面开展海上风能资源勘测和评价工作,主要沿海省份相继制定“十三五”海上风电发展规划,海上风电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装机规模逐年扩大。2020年底,全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899万千瓦。2021年,海上风电异军突起,全年新增装机1690万千瓦,新增装机和累计装机跃居世界第一。在这期间,海上风电单机规模和单场规模不断扩大,在不同离岸距离和水深、各异海床条件、低温地域和台风区域均有近海风电项目建成发电,除核心的风机装备外,在桩基基础、施工装备和能力、升压站建设、海缆集中送出、运行管理等方面均取得显著进步。
三是全面发展期。2022年,新并网投运的海上风电项目国家电价补贴完全退出,海上风电自此全面实现平价和低价上网,向有序、高质量、融合发展方向迈进。在推进实现“双碳”目标、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部署下,发展海上风电、以绿色低碳电力支撑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凸显。我国明确集约用海和生态用海原则,统筹协调海上风电项目空间布局,以基地集群开发方式布局和规模建设近海风电项目。启动深远海风电示范和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应用,融合储能、制氢、海水淡化、海洋养殖等需求综合开发和建设海上能源岛。海上风电产业取得长足进步,装机规模稳步增长。截至今年6月底,海上风电累计装机4420万千瓦,超过全球一半,在国内全部风电装机中占比7.7%。海上风电发电量贡献显著增大,今年上半年发电量为528亿千瓦时,在全部风电发电量中占比9.0%。
海上风电市场规模扩大有效带动风电技术和制造业发展,技术和产业进步又为海上风电规模化发展提供支撑,形成政策、市场、产业的良性互动和循环,在国际上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以风电整机制造为例,我国企业早期通过许可证方式引进整机技术,2010年东海大桥项目采用国内自主研发的3兆瓦海上风电机组,2019年至2021年建成并网的海上风电场以4兆瓦至7兆瓦机型为主,同期国外风电制造企业则推出10兆瓦至14兆瓦机组。2022年以来,国内企业以提质增效降本为目标,推进海上风机大型化和智能化发展。2024年,国内新增海上风电平均单机容量增至10兆瓦,全球平均水平为9.8兆瓦。
今年以来,海上风电整机进入重综合效益提升、重配套装备和产业链的阶段。今年8月,东方电气集团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26兆瓦级机组完成吊装,在年均10米/秒风速下,单台机组每年可输出1亿千瓦时清洁电能,标志着我国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目前,我国海上风电已形成从开发设计、生产制造到施工建设、运维管理等方面的完整产业链。百米级叶片等关键核心部件技术持续突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风机基础方面,针对我国海域多样的地质条件,研发应用高桩承台、导管架、吸力筒等多种基础型式。施工装备和配套能力方面,自主研发设计并交付包括安装平台、起重船、布缆船等多艘风电施工船机,覆盖海上风电施工所需核心装备,2000吨级海上风电安装平台“白鹤滩”号和“大桥海风”号等投运,提升了我国海上风电施工能力。整机企业规模方面,截至2024年底,全球海上风电累计装机排名前10的整机制造企业中,我国占据6席。
同时,全产业链技术进步带来近海风电成本下降。2024年国内不含塔筒的海上风电整机均价不到2800元/千瓦,海上风电场单位投资大致在9000元/千瓦至12500元/千瓦之间,均较2020年降低50%左右。今年海上风电平准化成本已降至0.3元/千瓦时左右,相较于沿海地区电力市场价格,近海风电具有一定竞争力。随着近海风电资源逐步开发,我国海上风电将向深远海进军,部分省份开展国管海域海上风电开发招标。我国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进行样机试点,“三峡引领号”“扶摇号”等在“十四五”期间陆续投运。面向“十五五”,近海风电基地建设和深远海示范将并行发展,并以海上风电为牵引探索海洋能源融合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引领全球海上风电产业潮流。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