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企业力量促进农业发展

赖奇春 2025-09-14 19:36:10

当前,中国农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以农业新质生产力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不仅呼应了国家对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也更深刻地触及了产业振兴的核心动力,重塑农业的生产方式和价值创造逻辑。

在9月10日举办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第五期“智荟中欧·企业赋能学习坊” 上,多位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围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企业探索与实践”展开圆桌讨论。

中国农业的转型发展不仅关乎技术进步,更是一场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教务长、法国依视路会计学教席教授许定波建议,借鉴工业平台,打造政府与企业协同推动的新型农业平台体系,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制度设计与政策赋能,龙头企业承担资源整合与运营服务功能,带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化产业链。此外,必须统筹兼顾各方诉求进行激励机制设计、利益分配与系统协同,构建真正高效、公平和可持续的现代农业体系。

种业作为农业“芯片”,正迈向生物技术、数据技术与AI技术深度融合的新阶段。华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冰川提到,AI技术通过整合海量基因与表型数据,可以支持实现多性状协同优化,为培育出既高产又优质、抗逆的“超级品种”提供支撑。但当前我国种业发展仍不均衡,实现“中国碗装中国粮,中国粮用中国种”,解决种业发展“卡脖子”问题,是种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方向。此外,种业发展还需响应下游消费需求,兼顾营养、健康与功能性,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紧密衔接,打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农业长期受制于“看天吃饭”和“因地制宜”的双重挑战,但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为中国农业数字化的发展插上新的“翅膀”。北京佳格天地创始人张弓介绍,佳格天地通过APP为百万农户提供地块测量和农机服务结算支持,极大提升了农事服务的精确性与透明度。他认为,从技术端跨界到农业领域进行数字化探索,机会丰富但挑战不小,要注意深度结合产业实际,聚焦特定作物或牲畜门类,开发深入生产环节的解决方案,避免脱离场景的空泛数字化。只有真正理解农业、扎根产业,技术才能发挥出变革性价值。

面对农村日益严重的老龄化与空心化问题,“以装备换人”已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中国一拖集团技术中心主任助理陈洪涛介绍,中国一拖自2006年起便开始研发智能农机,当前国产智能农机已具备底盘线控、自动导航与无人驾驶作业能力,能基本满足主粮作物全程自动化生产需求。在他看来,农业服务领域空间巨大,未来大田农业应发展以智能农机为核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农民在北京操控,农机在田间作业”,通过高效协同与远程控制,构建起数据驱动、覆盖全程、系统可靠的管理体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农业。

目前,农业领域仍存在大量未被充分开发的机遇,值得政策层面重视和资本、人才的关注。许定波呼吁从“顶层设计”上发挥制度优势,推动反哺农业,加快缩小城乡差距,真正让农民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受益者;同时,他鼓励企业家群体关注农业板块,探索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进步,在推动企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