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3 21:43:26
地处鄂、陕、渝三省市交界的秦巴山区腹地,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曾因“山高路阻”长期处于发展末梢。近年来,该县创新实施“合纵连横”交通策略,打通惠民路、产业路、跨省路,不仅改变了群众出行方式,更推动县域经济实现从“末梢”到“节点”的跃升。
2024年,该县地区生产总值达142亿元,同比增长6.9%,其中交通运输业增加值增速12.3%,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现在家门口就能坐公交,还免费!”近日,竹溪县龙坝镇廖家河村72岁的村民李长贵手持老年卡,登上25路公交车前往县城。而在以前,他去县城卖菜需步行两小时,天不亮就得出发。
变化的背后是竹溪县大力推进的交通惠民工程。2024年,长龙大道扩建需占用李长贵家祖传院坝建公交站台,老人一度拒绝签字。镇党委书记陈光斌多次劝说无果后,请来村里老党员和家族长辈帮忙做工作。“路通了孙子上学不蹚泥路,山货能卖好价钱,院坝窄点算啥?”长辈的一席话打动了李长贵,他不仅同意征用,还主动当起站台“义务保洁员”。这一事例催生的“三老(老党员、老长辈、老干部)两会(院坝会、村民小组会)”制度,成为竹溪破解农村修路难题的“金钥匙”。
竹溪县通过“一县一公交”整合,已建成覆盖72.8%行政村的公交网络。创新推行的“五定六统一”管理模式,使城乡公交票价比原班线降低60%至70%,老年卡、学生卡等惠民措施每年为群众节约乘车费用超5000万元。县政府每年还安排1500多万元用于农村客运补助,确保交通惠民工程可持续。
公路“建好”更要“护好”。客运司机刘虎还有个特殊身份——“民间路长”。他的驾驶室里放着路况记录本,随时记录并反馈路上的坑洼、标识牌歪斜等隐患。“发现一处隐患积10分,年底能换米面油。”刘虎说。这种“专养+群众+示范”的养护模式,让竹溪2.3万余户群众从“要我养路”变为“我要养路”,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
交通网络的完善激活了乡村经济。在龙坝镇肖家边村,通村公交的开通让村民刘金平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以前路不好,外地老板不愿来。现在公路修到基地门口,代斌老板才投资200多万元建基地。”刘金平在村树莓基地务工,年收入15000余元。基地负责人代斌是 被家乡交通变化吸引,于2023年返乡创业,带动了20余人就业。
从反对修路到护路志愿者,从外出谋生到在家门口就业,竹溪的交通变革成为秦巴山区生动的民生答卷。一条条惠民之路,不仅通到了百姓家门口,更通进了群众心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