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稳固有力

姚 进 勾明扬 2025-09-13 12:17:50

中国人民银行9月12日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8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31.98万亿元,同比增长8.8%;社会融资规模存量433.66万亿元,同比增长8.8%;人民币贷款余额269.1万亿元,同比增长6.8%。总体看,各项增速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与经济增长和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并略高一些,体现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彰显出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稳固有力。

今年前8个月,政府债券净融资规模10.27万亿元,同比增加4.63万亿元。“今年以来,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形成合力,政府债券发行节奏靠前、力度提升,累计融资增量持续高于上年同期,对社融增速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说。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财政政策发力增多、社融和贷款均保持合理增长,对M2增速起到一定支撑作用。此外,去年同期M2基数较低,也为当前保持较高增速创造了条件。

8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111.23万亿元,同比增长6%,比上月加快0.4个百分点。M1增速上行带动M1与M2剪刀差继续收窄,8月末为2.8%,是2021年6月份以来的最低值。“今年以来M1与M2剪刀差明显收敛,更多资金转化为活期存款,有助于投入消费、投资等经济活动。”王青说。

今年前8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3.46万亿元,信贷对实体经济支持较为有力。今年以来,特殊再融资专项债发行较快,对积极稳妥化解隐性债务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截至8月末,今年用于置换隐性债务的特殊再融资专项债已发行1.9万亿元,有研究估计,还原地方专项债置换影响后,8月份贷款增速在7.8%左右,仍保持在不低水平。

业内专家提示,发行专项债用于置换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虽然在短期内确实会对信贷增长产生下拉效应,但长期来看有利于修复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畅通实体经济资金循环,为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推动信贷可持续增长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观察金融总量情况不宜只看信贷单一渠道。“近年来实体经济融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企业债券、政府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等直接融资占比稳步提升,由2018年末的26.7%提高到2025年8月末的31.6%。”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单月数据容易受到经济运行的季节性规律、个人与企业资金需求规律、商业银行应对考核节点的自发调节等因素影响,分析金融总量时也不宜对单月变化过度关注。

实际上,行业景气恢复、出口延续韧性、暑期消费旺季、房地产支持政策等因素均为8月信贷增长提供了支撑。

部分企业的贷款增长受益于生产景气度出现回升。据东部省份一家银行分行客户经理介绍,制造业贷款储备及投放明显好于上年,该行今年前8个月新增制造业贷款占新增对公贷款比重为53%,较去年全年大幅提升33个百分点,尤其是以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景气度较高,企业新增融资需求较多,对信贷增长形成了有力支撑。

还有市场分析认为,近期纺织服装、专用设备、计算机通信等行业景气度处于较高区间,相应的投融资需求相对旺盛,带动了信贷增长。浙江省义乌市一家加工企业表示,当前属于圣诞订单旺季,企业积极开拓东南亚、南美洲等新兴市场,在谋求转向多元化经营的关键时点,融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经营韧性进一步增强。

个人贷款增长也有提振。8月份是传统暑期消费旺季,个人消费需求的内生增长叠加“以旧换新”等促消费政策的外部推动,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带动贷款需求上升。“8月份以来,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相继出台一揽子房地产调控政策,包括放松非核心区域限购要求、调整个人住房信贷政策等,更好满足了刚性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董希淼说。

近年来,人民银行连续降准降息,货币政策的状态是支持性的。在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看来,无论是反映宽货币的M2,还是反映宽信用的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速均保持在8%至9%之间,金融总量是比较宽松的。

从价格看,2020年以来人民银行累计下调政策利率9次,带动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下降115个、130个基点。8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约3.1%,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约3.1%,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约40个和25个基点,贷款利率比政策利率下降的更多,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行。

“下半年,宏观政策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仍保持对实体经济较强的支持力度,财政政策也在积极发力,有助于推动经济进一步回升向好。”田轩表示,中长期看,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稳步推进,实体经济供求关系有望更加均衡,经济循环也将更加顺畅;同时,宏观政策要进一步聚焦深层次矛盾,推进关键领域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