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3 06:46:09
初秋,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迎来一年中最甜蜜的时刻。连绵的果园沉浸在一片清新果香中,紫红色的果子缀满枝头,果皮上披着一层薄薄的霜衣,轻轻咬开,唇齿生津。
短短3天,2025中国新梅行业大会暨第十届新疆喀什·伽师新梅展销会现场集中签约金额突破21.4亿元,新梅采购量达10.7万吨。
数字背后,是一枚果子的逆袭之路。
接力育种
这座对许多人来说有些陌生的边陲小城,是我国最大的西梅产销基地,西梅种植面积占全国50%。年复一年,西梅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孕育出风味独特、甜润浓郁的果子,并有了自己的名字:伽师新梅。
《伽师县志》记载,伽师是酸梅的故乡。酸梅与国外引进的欧洲李“西梅”同属一大类。20世纪90年代,伽师开启酸梅规模化种植历程。1999年,全县酸梅种植面积已达8900亩。2001年,伽师县被命名为“中国酸梅之乡”。
然而,传统酸梅在口感和产量上仍有提升空间。伽师人以本地酸梅为母本,引入欧洲李的优良品种,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育种探索。
“2000年前后,我们做了第一批6个品种的嫁接。”伽师县林草局技术推广站站长艾斯喀尔·木太力普回忆,那时试种了2000亩,不断筛选适宜当地气候土壤的优良品种,从行距、株距到树形修剪,再到病虫害防治,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同时,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到2005年已达1.5万亩。
“那一年,我们自己出去推销果子。”艾斯喀尔·木太力普至今还记得,县里当时不断推广试种品种。第二年,一家广东企业找上门,实地考察后签了订购合同。
2009年8月,融合了本土特色与异域优势、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并命名为新梅1号的“伽师新梅”,就此诞生。
经过20多年推广改良,伽师培育出新梅1号(法兰西)、2号(女神)、3号(斯泰勒)等优良品种。伽师县英买里镇是最早种植新梅的乡镇之一,全镇种植新梅面积达10余万亩,今年约4.5万吨新梅已销售一空。在英买里镇副镇长刘荣胶看来,标准化种植与技术培训功不可没。“今年果子品质更高,是因为我们在种植、管理甚至采摘环节都更讲究了。”
127个新梅专业村、60个示范园——在伽师县,除了标准化的示范园建设,科学化的田间管理和持续性的农户培训,抢抓品种培育、提高栽培科技含量,也是重中之重。
“以往育苗要好几年,我们采用了营养钵定植技术,当年开花,次年结果,大幅缩短了育苗时间。”在占地401亩的新梅良种繁育基地,技术员杨宏强指着眼前的新梅苗木解释,运用营养钵后,通过添加基质土,不仅丰富了土壤有机质,促进了苗木生长,还确保了高成活率。
“去年,我们培育了约40万株成品苗,今年预计培育60万株。”杨宏强透露,去年4月,伽师县建成新梅良种繁育基地,引进了蒙娜丽莎、莫妮卡、蓝蜜等6个西梅品种进行嫁接,这将进一步助力当地新梅产业的发展。
今年,伽师县新梅产量将突破41万吨,产值将超80亿元。
走出新疆
西梅的成熟仿佛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可采到完全熟透只有短短15天。多年前,受制于存储技术与遥远的外销路途,伽师新梅虽品质出众,却始终未能真正“走”出新疆。
这一状况如今已悄然改变。
“果子采摘打包好后先预冷,待果心温度达到0摄氏度至1摄氏度之间,再转入保鲜库,这样可以大幅延长保鲜期。”新疆疆香果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留奎在4000多平方米的冷库门口说出果子的保鲜秘诀,“车间紧挨果园,为的就是争分夺秒。我们不断与技术团队合作,从种植、管理到保鲜,每个环节都在精进”。
宋留奎与新梅打交道已有8年时间。从最初的300亩到如今的4500多亩,伽师新梅的市场口碑成了他不断扩大面积的底气。“伽师新梅每年销量都会增加大约20%。”在宋留奎眼中,冷链仓储成为破解鲜果“时间困局”的钥匙,“我们现在的新梅主要发往北京、上海、浙江等地”。
从城镇到乡村,伽师县建成“县有万吨级、乡有千吨级、中心村有百吨级”的仓储网络,总库容高达50万吨,让新梅实现了错峰销售、保质稳价,销售期从短短20天延长至6个月。
“以前采摘完运输时间长、损耗大,如今仅乡里销售点就有230多处、冷库21处。”说起这些,伽师县米夏乡党委委员、人大主席卡地江·塔依尔满是自信。作为伽师新梅的核心产区之一,米夏乡新梅种植面积达5.17万亩,2024年产量4.5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超7亿元,已成富民强乡的支柱产业。
今年,乡里还多了一个新梅交易中心。卡地江·塔依尔说,交易中心的冷藏储存能力达到7000吨,它的投用让乡里发展出一条集收购、分拣、包装、冷藏储存、冷链物流等于一体的产业链。
一场“物流变革”正在这片甜蜜地带上演。“每天有12辆冷链车直达喀什机场,通过航空加陆运复合网络,24小时就能让果子从枝头抵达北上广等城市。”新疆顺丰喀什片区客户经理武琳荏展示着数据。顺丰、中国邮政等深入田头设立乡村收揽点,推出“三层防护”包装——高强度纸箱、防震胶框、防撞网默契配合,将运输损耗牢牢控制在3%以内。
从“县城零散发货”到“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全覆盖”,从传统运输到“冷链专线+航空干线”,伽师新梅真正实现了“走出去”到“闪送全国”。
在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上,新梅也已扬帆出海。
“出口的新梅一定要按照这个标准进行包装。”伽师县中荔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马学民在新梅分选车间紧盯每个环节。今年8月底,满载110吨新鲜伽师新梅的冷链车从这里驶出,目的地是东南亚市场。
在马学民看来,伽师新梅能走出国门,正是因为多年来在市场上积累的良好口碑。今年,企业计划出口2000吨新梅。位列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第40位的伽师新梅,已成为水果界的一匹黑马。
卖上好价
丰富光热资源孕育出伽师新梅“果大核小、肉厚汁多”的独特风味,但自然禀赋只是起点。
伽师县制定《伽师新梅育苗技术规程》等6项地方性标准,组建13支共1178人的专业技术服务队。同时依托新梅培训中心,开设新梅讲堂、新梅实训、新梅种植等示范课程,常态化办班培训,培养“土专家”“田秀才”1.7万余人。
米夏乡吐格巴斯特村村民麦麦提·萨依提就是“田秀才”之一。因为新梅果园管理得好,今年8月,他的10亩新梅果园以65万元的高价被广州佳果源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收购。这家公司的采购经理罗世兑是伽师县的“常客”。
做西梅采购商7年,罗世兑来过麦麦提·萨依提的果园好几次。“这片果园的着色、糖度、口感都非常好,每颗果子都在30克以上,堪称精品果,亩产在4吨以上。”
“比起其他地方,伽师县的西梅品质在市场上有口皆碑,我们销售起来也更有信心。”每年春季,罗世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一道,提早到伽师县各乡镇新梅种植基地实地考察、洽谈收购事宜,力求“抢得先机”。
为保障新梅品质,去年11月,罗世兑所在的公司与近100户农户签订了新梅托管合同,为农户田间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今年,企业服务的1万多亩新梅园大丰收,25克以上的大果占到70%,明年公司合作的果园面积将扩大到2万亩。
新梅,已成为伽师最闪亮的代言。2020年,“伽师新梅”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2年至2025年,连续4年斩获“气候特优农产品”认证;2025年,更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
荣誉等身,仍需声名远扬。
去年,伽师县启动“新梅万里行”全国宣传推介活动。今年8月,一辆载有8000件伽师新梅的冷链专车跨越千里,抵达湖北孝感首衡城,成为今年“新梅万里行”推介会后的首批落地成果。
线下展销火热的同时,短视频、直播带货、达人溯源,伽师新梅的品牌叙事在线上同步展开。
“纯甜无酸,皮薄肉厚,一口爆汁,我们在直播间上架的伽师新梅,大家一定要拍一单尝尝鲜!”今年8月,淘宝百亿补贴1+N百亿合伙人溯源直播首站落地新疆伽师,单日卖出3.6万斤伽师新梅。淘宝百亿补贴官方直播间负责人素恩说:“我们前期做了大量市场调研,最终选择了伽师新梅。”
在伽师,新梅已不再是一种水果,而是串联三产的核心符号。目前,全县拥有350多名本土网红,日发送快递量高达1.5万件,旺季甚至突破3万件。从直播团队、供应链企业到快递物流、农资服务,形成了完整的新梅电商生态链。
“朋友们,我是你们来自新疆的朋友海娜!”直播间里,土生土长的伽师县人阿娜海娜·艾力总是这样开场。今年8月初到9月初的新梅采摘季,她共卖出了2万多单伽师新梅。
作为一名带货9年的主播,阿娜海娜·艾力的初心是把家乡的好产品介绍给更多的消费者,对家乡产品的了解让她很快拥有了更多粉丝:“希望我们的团队能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也希望家乡的农产品能够走得更远。”
淬酸涩为醇香,“新梅”破土而出。一枚紫色小果,正孕育出一个黄金产业。(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耿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