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3 06:45:45
我叫郭厚平,今年41岁,是陕西省紫阳县洞河镇二台子社区的搬迁户。我所居住的紫阳县曾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陕西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自然条件恶劣,脱贫任务重。我家以前住在大山里的楸园村,近些年,国家乡村振兴系列政策像一束光,把我们的生活照得透亮,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在楸园村时,我们住的是3间土坯房,夏天漏雨、冬天漏风是常事。最让人揪心的是孩子上学——天没亮就得起床,先坐车再渡船,折腾1个多小时才能到学校。2020年,我们和乡亲们一起搬进了洞河镇二台子社区。这里是紫阳县几个较大的移民搬迁安置点之一,住着从周边4个镇18个村搬来的2000多名乡亲。
新家墙面雪白、窗户亮堂,楼下就是平整的水泥路,学校、超市、卫生室都在家门口。站在阳台上望着社区的灯火,我常常想:这不是换了个房子,而是换了一种活法!
从脱贫到乡村振兴,搬出来只是第一步,能扎根致富才是关键。党和政府惦记着我们这些搬迁户的生活,通过政策扶持在二台子社区引进了毛绒玩具厂,专门解决留守妇女就业。我现在在厂里做缝纫工,活儿不重,离家近,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还能按时接孩子放学。丈夫老方参加了县上组织的技能培训,现在在镇上打零工,收入比以前稳定多了。以前在村里,挣钱要么靠天吃饭种庄稼,要么就得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还能照顾老人孩子,这日子越过越舒心!
公公婆婆舍不得老屋,还时常回楸园村,守着10余亩茶园和庄稼地。他们总说,现在种地也沾了国家政策的光。以前种茶全凭老经验,收多收少看天脸色,鲜叶摘下来还得自己扛到十几里外的集市去卖,常被中间商压价。现在不一样了:县、镇的农技员经常来村里,手把手教我们科学种茶、绿色施肥,将“产业扶持政策”送到了田间地头;鲜叶一摘下来,合作社的车直接开到地头收,价钱比以前高不说,还不用自己跑腿。老两口常念叨:“现在种地有补贴、有技术、有销路,比过去强太多了。”
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句话,觉得特别有道理:教育是脱贫的治本之策,更是乡村振兴的长久之功。现在,最让我欣慰的就是3个孩子的教育。大女儿在安康职业技术学院读书,享受“雨露计划”补贴,学费、生活费压力小了很多。老二、老三在洞河镇中心学校上学,营养餐免费、课本费全免,还能通过远程教育听紫阳县优秀老师讲课。以前村里有的孩子因为家里穷,早早辍学打工;现在有政策兜底,再也不用担心孩子读不起书。我常跟孩子们说:“好好学,国家的政策给你们铺了路,你们得争气。”
如今,我们住得安稳、收入稳定。老人有医保和养老补贴,去年我公公住院,报销后自己没花多少钱;孩子上学有保障,再也不用隔河渡水赶路;我和丈夫盘算着,准备再攒点钱在社区开个小超市。
乡村振兴的硬举措,把“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承诺,实实在在落到了咱心窝里。国家把路铺好了,我们自己也得使劲干。这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每当看到社区楼上飘扬的国旗,我就禁不住在心里念叨: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这些山里人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张毅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