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出发扩大外贸增量

蓝庆新 2025-09-13 06:45:24

  今年1月份至7月份,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25.7万亿元,同比增长3.5%,较上半年加快0.6个百分点。出口15.31万亿元,增长7.3%;进口10.39万亿元,下降1.6%,较上半年下降1.1个百分点。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我国外贸在保持总量增长的同时,质量进一步提升,充分反映了我国外贸发展的强大韧性和经济长期向好趋势。

  从出口产品结构来看,高技术产品进出口5.1万亿元,增长8.4%,对外贸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高端机床、集成电路、汽车出口增势喜人,分别增长23.4%、21.8%、10.9%,充分体现了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的产业转型升级效应。从外贸方式结构来看,一般贸易占外贸总值的64%,体现了我国自主品牌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以保税物流方式进出口 3.69万亿元,同比增长6%,尤其是保税物流出口1.52万亿元,增幅达14.1%,反映了跨境电商“提前备货、快速配送”带动消费增长,更折射出国内产供链与国际市场有效链接格局的深化。从外贸市场结构来看,我国对非洲、中亚、东盟、欧盟进出口分别增长17.2%、16.3%、9.4%、3.9%,外贸市场日益多元化。从外贸主体结构来看,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7.4%,占外贸总额57.1%,同比提升2.1个百分点。民营企业经营方式灵活多样,是我国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型外贸模式的主要使用者,是拉动我国贸易增长和结构优化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稳外贸促发展的有效政策,以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为抓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外贸便利化和自由化。比如,积极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通过RCEP等平台,对接高标准经贸规则,积极开拓多元化外贸市场,成效显著。

  持续提升外贸发展质量,是我国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的重要途径,需通过“技术创新+多元布局”双轮驱动,把握机遇,系统灵活施策。

  创新驱动发展,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加快全球跨境电商枢纽建设,推动区块链数字提单、智能报关等贸易数字化应用,推广外贸企业智能制造,建立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持续推动制度创新,扩大制度型开放,升级通关便利化措施,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规则,推进《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接和压力测试,建设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扩大先进技术设备进口,以制度创新赋能外贸新动能发展。

  推动市场多元化布局,扩大外贸“朋友圈”。大力开拓新兴外贸市场,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发挥中欧班列、中老铁路的外贸发展效应,加强与全球南方国家的贸易规则对接和关税减让,积极布局以中国企业为主的全球价值链,建立“一带一路”海外仓网络,加强与东盟、非洲、中东、拉美市场的贸易紧密度,形成稳固安全的贸易网络和产供链体系。

  促进结构升级,增强外贸发展核心竞争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高新技术产品的外贸占比,推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渠道、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产品贸易,扩大新能源、低碳环保、生物医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品的外贸增速。拓展服务贸易,重点发展云计算、AI服务外包等数字服务贸易和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高水平建设国家数字贸易示范区,提升外贸发展的国际竞争力。

  建设保障体系,降低外贸发展成本。强化汇率风险管理,推广外汇套期保值工具,扩大中小企业使用率。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新型贸易壁垒,建立行业性合规服务平台。加强金融支持外贸力度,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发展供应链金融,为民营外贸企业提供多样化、低成本的融资产品,有效解决其持续生产与开拓国际市场所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蓝庆新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