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2 22:39:21
国家公园作为全民共有的自然遗产,承载着当代及子孙后代的共同福祉。9月12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通过以最严明的法律制度充实和完善我国生态系统保护制度体系,守护好最美国土。
国家公园法共7章63条,包括总则、布局和设立、保护和管理、参与和共享、保障和监督、法律责任、附则。
在答记者问中,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经济法室负责人表示,为确立国家公园在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推动实现到2035年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的目标,国家公园法规定国家科学规划国家公园总体发展布局,严格国家公园设立条件,合理确定数量和规模;严格设立程序,要求开展基础调查,广泛听取意见,做好前期工作,经国务院批准后设立;要求做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设立国家公园后,对相关其他类型的自然保护地予以整合或者撤销。
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主体,纳入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管控范围,必须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对此,国家公园法明确,国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实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坚持规划先行,要求编制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明确保护和管理的具体事项;强化分区管控,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一般控制区严格限制人为活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生态系统安全,提高生态系统质量。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经济法室负责人介绍,为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活服务的需要,切实维护当地居民的发展权利,国家公园法要求在设立国家公园前应当提出原有居民、企业生产生活影响评估和解决方案,明确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应当对原有居民生产生活活动作出安排;要求指导、支持当地居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企业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完善国家公园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功能,鼓励原有居民参与国家公园经营性服务等。
国家公园法构建主体明确、责任清晰、相互配合的国家公园协同管理机制。如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国家公园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的职责,要求各方建立相应机制,加强工作协同;完善日常管理、巡护等制度,健全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制度,加强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做好防灾减灾、安全管理和应急保障相关工作;明确国家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国家公园资金保障制度、生态保护补偿制度,鼓励社会力量通过设立基金、捐赠、资助等方式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支持。
此外,国家公园法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依法查处破坏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违法行为。(经济日报记者 李万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