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4 06:08:46
旅行服务是指非居民旅行者在访问一个经济体期间,为自用或送人而从该经济体获得的货物和服务。旅行服务贸易是以消费者为基础进行统计的,并不是一项具体的服务,而是非居民旅行者在所访问经济体消费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总和。按旅行目的分类,包括公务(商务)旅行和个人(私人)旅行;按产品分类,包括货物、运输服务、住宿服务、餐饮服务、其他旅行相关服务(医疗服务、教育服务)。
从全球来看,旅行服务贸易占比最高,约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1/4。据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世界旅游晴雨表,今年第一季度全球国际游客超3亿人次,同比增长5%,较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同比增长3%,凸显了全球旅游需求旺盛和行业抗压能力。
近年来,“中国游”“中国购”持续升温,我国已成为国际旅游最大客源国和主要目的地。2024年我国旅行服务进出口额首次突破2万亿元,约占服务贸易总额的27.3%。今年上半年,旅行服务保持快速增长,进出口10802.9亿元,增长12.3%,成为服务贸易第一大领域。其中,出口增长68.7%,取得亮眼成绩,其增速背后是多重利好因素的叠加,既有过境免签、航班恢复、离境退税等政策完善,也有我国餐饮、酒店、商旅等服务业日积月累的长足发展。旅游业成为连接中国服务与全球市场的重要接口,中国已成为全球服务贸易增长的重要力量。
持续推动签证便利化等政策,降低入境门槛。截至今年7月,我国已对75个国家实行单方面免签或全面互免签证,对55个国家实行240小时过境免签。另外,海南入境免签、东盟国家旅游团入境免签、邮轮入境免签等区域性免签政策提供了更多便利。免签入境已成为外籍人员来华旅游、商贸的主要渠道,带动入境旅游持续升温。今年上半年,免签入境外国人1364万人次,占入境外国人的71.2%,同比上升53.9%。例如,海南受益于政策叠加效应,可免签入境的国家范围扩大到85个,不仅带动旅行服务出口,而且其口岸签证便利办理、停留居留便捷保障等措施显著提升了入境体验。深圳已实现30分钟内即可完成口岸签证办理,并与北京、上海等主要口岸协作建立“口岸签证代转申请”服务机制,大大简化了登记手续,降低了外籍人员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扩大入境消费举措提质升级,优化入境体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免税店政策,推动扩大入境消费。4月,商务部等6部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优化离境退税政策扩大入境消费的通知》强调,进一步丰富市场供给,优化退税服务,扩大入境消费。此外,优化入境旅游支付便利化服务等,进一步加强工作协同、信息共享。例如,支付宝、微信支付全面支持绑定境外银行卡,电信运营商在入境口岸提供便捷的实名制短期电话卡办理业务,推广使用自助通关系统,优化外国人生物特征采集流程,丰富免税产品并推广“即买即退”政策,完善文旅场所多语种标识。一系列入境便利化政策覆盖了境外旅客在华旅游的多元化消费场景,有效解决了“支付难”“沟通难”“退税难”等问题,不断提升中国消费市场的吸引力和美誉度。
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打造国际化消费环境。今年3月,国办转发商务部《关于支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若干措施》的通知,从8个方面对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消费环境给予政策支持。这些城市积极行动,采取差异化措施打造入境旅游服务高地。北京始终坚持首善标准,构建“近者悦、远者来”文旅发展新生态,在产品供给方面持续提升“大美中轴”影响力、丰富世界遗产游,打造融合古都底蕴与奥运遗产的硬核产品,今年上半年接待入境游客246.7万人次,同比增长48.8%。上海聚焦全球叙事与精细化场景,倾力打造“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年度标志盛会,以开放姿态、沉浸体验吸引全球游客。重庆聚焦长江三峡、山水都市、多彩武陵三大IP,整合64家4A级以上景区,打造世界级三峡旅游集群。
我国旅行服务出口快速增长,公民出境旅游消费规模巨大,是全球旅游市场复苏的重要引擎,有力带动了多个旅游目的地文旅产业发展。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旅行服务贸易存在进出口发展不平衡、国际游客认可度不够广、拉动消费效应不够强等问题。未来,需推进重点领域创新发展,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重塑旅行服务价值链,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提供更优质的旅行新场景、新方式、新体验。强化城市作为发展载体与引擎功能,将旅行服务高质量发展融入城市更新、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的进程。丰富优质供给与创新“旅行+”模式,激发消费潜力,增强产业带动效应,培育新增长动能。将优秀传统文化、地域特色文化、城市历史文脉融入旅游产品与服务设计、营销推广等全过程,不断增强旅行服务国际竞争力。
(作者系首都高端智库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