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瑞庭:我国服务贸易跻身世界前列

2025-09-14 06:08:32

服务贸易是国际服务贸易的简称,指的是以服务作为商品进行跨国交换的经济活动,具有无形性、不可分离性和不可存储性的特征,核心是以资本、劳动力和知识技术为基本要素的服务交易。世界贸易组织界定了服务贸易的12大领域,包括商业服务、通讯服务、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金融服务、旅游及旅行相关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运输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教育服务、分销服务、环境服务及其他服务。

国际服务贸易分为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4种模式。其中,跨境交付指服务提供者通过远程方式向境外消费者提供服务,如在我国境内通过电信、邮政、计算机网络等手段实现对境外的外国消费者的服务;境外消费,主要包括出国旅游、留学等;商业存在指通过在服务业领域建立外商投资企业的方式向我国提供服务,如到境外开设会计师事务所或保险公司等;自然人移动指服务提供者以自然人身份跨境提供服务并获取报酬,如外国专家来华讲学、劳务人员出国务工等。在上述4种模式中,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和自然人移动合称为“跨境服务贸易”,商业存在是以外商投资方式实现的,单独进行统计,反映贸易与投资的联动。

服务贸易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领域。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与改革开放进程息息相关。改革开放后,我国服务业“引进来”“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航空运输、酒店等成为首批开放的服务业,1982年至2024年,服务进出口总额从47亿美元增至10565亿美元,远高于同期货物贸易增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驶入快车道,2002年至2024年,服务出口从394亿美元增至4459亿美元,服务进口从461亿美元增至6106亿美元。进入新时代,服务业成为我国吸引外资的主要领域,特别是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等措施实施以来,服务贸易蓬勃发展,2024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二。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呈现出结构持续优化的鲜明特征,表现为三个提升,即占外贸比重提升、出口占比提升、知识密集型服务比重提升。从外贸结构看,服务贸易占外贸总额比重从2014年的13.2%提升至2024年的14.6%,增速显著高于货物贸易,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重要引擎。从进出口结构看,2014年至2024年,服务进口从4329亿美元增至6106亿美元,累计增长41.0%;服务出口从2191亿美元增至4459亿美元,累计增长103.5%;服务贸易逆差占服务贸易总额比重从32.8%降至15.6%。传统服务出口占比逐步下降,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发展迅速,2024年全年出口增长7.4%,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增幅分别为39.3%、12.2%。

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创新提升服务贸易。2024年9月,国办发布《关于以高水平开放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旨在推动服务贸易规模增长、结构优化、效益提升、实力增强。今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规模取得新突破,总额5077亿美元,同比增长8.0%,出口增速显著高于进口增速;技术创新效应明显,“来数加工”“外数中算”等服务新业态快速崛起,商业服务、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进出口规模较大,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快速增长;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旅行服务出口增长68.7%。

同时,也要正确看待我国服务贸易长期存在逆差的事实。今年上半年,服务贸易逆差总额为710.8亿美元,高度集中于旅行、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领域。旅行服务逆差反映出我国居民赴境外旅游、求学规模需求较大;知识产权使用费逆差表明我国在核心技术、高端品牌等领域进口较旺盛。需从动态的视角理解逆差背后的逻辑。首先,逆差是国际贸易中的正常现象,在特定发展阶段,一个国家的贸易结构往往呈现出“货物贸易顺差、服务贸易逆差”的局面,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次,高质量的生产性服务进口能为国内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外部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再次,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已连续多年实现顺差,且规模不断扩大,这表明新兴和高附加值服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正快速提升,体现了服务贸易新旧动能转换、结构持续优化的态势。

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要着力创新提升服务贸易,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服务领域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有序扩大服务市场对外开放,提升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开放平台功能,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要以服务开放推动包容发展,以服务合作促进联动融通,以服务创新培育发展动能,以服务共享创造美好未来,加快推进服务贸易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进程。

(作者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