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1 15:16:52
在山东聊城市高唐县的黄河故道畔,清平镇的沙化土地上,正上演一场“农业奇迹”——棉花和花生这一对“黄金搭档”正携手唱响“丰收协奏曲”。
近日,清平镇与山东省农科院、聊城市农科院合作推广的“花生棉花间作模式”示范田迎来测产。“花生鲜果亩产突破1000斤,棉花产量一点没少,每亩地差不多多赚2000元。”山东省农科院项目负责人李秋芝在测产后说。
清平镇地处黄河故道,沙化土壤一度制约着农业发展。“我们这沙土地,存不住水、保不住肥,光种一样庄稼效益始终上不去。”正在田里忙碌的村民韩金兴弯腰捧起一把花生说,“你看,花生、棉花一起长,地还不闲着了。花生摘了直接卖鲜果,棉花照常收——这真是咱们沙土地里‘长’出的新希望!”
为解决沙化耕地效益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清平镇自去年起与省市农科院合作,引进“花生棉花4:6间作”新模式,开展适应性种植试验。“选择这两种作物,不仅因为它们高度重合的生长期,更看重花生固氮养地的特性,能够改良土壤结构,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李秋芝介绍道。
“刚开始很多老百姓不理解,说你这不就是‘瞎混种’?”清平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肖从忠坦言,“但我们带着专家扎在地里,一垄一垄地教,一户一户地讲,大家慢慢看到了实效,参与热情也越来越高。”
目前,该模式已在清平镇成功示范推广40亩,预计亩均增收近2000元,不仅有效助力农民增收,还为沙化土壤改良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扩大示范面积,把‘花生棉花手牵手’的种植经验打造成清平特色农业品牌。”清平镇相关负责人周金泉信心满满地表示。
如今,清平镇正用科技与智慧谱写农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这片黄河故道上的沙土地,也正因为创新的种植模式,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