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9 06:30:05
当艺术与乡村相遇,其生命力重在能否真正融入乡村肌理,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活水源头。艺术赋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实现与本地产业的有机结合与良性循环。这要求我们超越简单的视觉美化,真正让艺术成为激活乡村沉睡资源、重塑乡村经济生态的关键支点。
艺术对乡村的赋能,须完成从审美价值到经济价值的转化。当废弃的石厝蜕变为文创工坊,当老粮仓转身为美术馆,这些改造本质上是对乡村闲置资源的创造性激活。艺术家与村民共同开发的特色手工艺品、根植于本地文化的文创品牌,让乡土资源焕发出市场活力。更重要的是,艺术为乡村创造了全新就业形态——青年不需要背井离乡,就可以在家乡经营主题民宿、设计文创产品、策划艺术体验活动。当艺术创作、手工制作、文化展示、乡村旅游形成环环相扣的产业链条,艺术才能真正融入乡村生活,成为支撑村民生计的坚实力量。
要让艺术在乡村持续生长,需从3个维度深化建设。
在机制创新方面,重点在于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可探索建立闲置农房资源库,由村集体统一收储管理,通过“以奖代补”等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改造。制定灵活的土地使用政策,为艺术工作室、文创集市等新业态提供合法空间,让废弃老屋、闲置场地重新焕发生机。
在人才培育方面,着力搭建城乡人才桥梁。建立驻村艺术家工作站制度,为青年艺术人才提供创作空间和生活保障。实施“乡村艺匠”培养计划,挖掘本地手工艺人,通过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其艺术创作和市场运营能力。鼓励高校艺术院系在乡村设立实践基地,让艺术教育扎根田野。
在文化内生方面,坚持以村民为主体的原则。警惕浮于表面的艺术装饰,重点培育农民诗社、村民剧团等本土文艺团体。支持村民将生活智慧转化为文创产品。探索“老匠人带新学徒”的非遗传承机制,使艺术创作真正在乡土生活中自然生长。
当艺术与产业在乡村的土地上深度融合,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游客的增加与收入的提升,更是一种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农民放下锄头能执画笔,老屋闲置多年焕发新生,青年返乡创业找到舞台。这种改变让乡村不再是被动的文化接受者,而成为主动的生产者和创造者,从艺术中获得持久而鲜活的生命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春沐阳)